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踐行“科技下鄉、服務基層”的宗旨,2025年7月17日,重慶師范大學化學學院“綦水啟源·蒙趣化行”實踐團走進重慶市綦江區,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采訪農民需求、助力農業生產”為核心,通過實地勞作、科普宣傳等形式,將專業知識與鄉村實際需求深度融合,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實踐團成員與村民合照吳思逸攝
本次活動,團隊在出發前便做足準備。負責人提前聯系村委會了解當地主要農作物,結合種植模式兼具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特點,選取鴨舍、果園作為實踐場地。除此之外,準備的勞作工具兼顧實用性與安全性。
烈日炎炎下,實踐團成員身著統一服裝,精神抖擻地向村莊進發。在村支書的帶領下,深入田地,與農戶共同勞作。朝陽似火,成員們上山考察、剝玉米,汗水浸透衣裳卻毫無怨言。“這些大學生不怕苦也不怕累,干起活來有模有樣!”村支書感嘆道。
實踐團跟隨村支書前往村后山地開展資源考察。山路崎嶇,土壤以腐殖土為主,沿途分布著多種野生植物。村支書介紹:“該片山林屬天然生態區,野生中藥材與果樹資源豐富,但因缺乏系統開發,經濟效益尚未充分釋放。”實踐團表示會全力以赴幫助村莊尋找發展道路。
成員們走進果園,果農叔叔化身老師教志愿者“分層采摘法”——根據果實成熟度分批次采摘,避免過度擠壓損傷。志愿者起初不太熟練,要么用力太猛扯掉了果蒂,要么沒抓穩讓果子摔在地上,也并未受到責備。籃子漸漸裝滿,午后的風帶著果香掠過,混著大家的笑聲,格外清爽。

志愿者在果園吳思逸攝
接著,志愿者們來到一位大姨的家里。院子里的玉米棒被曬得發燙,王大媽正坐在樹蔭下的小馬扎上,腳邊堆著半筐金黃的玉米粒—。她剝玉米的工具格外特別,是一只解放鞋,利用鞋的反面上的凸起,能夠省力以及有效加快剝玉米的速度。看到大家,她抬起頭笑:“這解放鞋剝玉米,比手快多啦!”志愿者們好奇地圍過去看。王大媽拿起一根飽滿的玉米棒,左手握住頂端,右手扶住終端,對準解放鞋的橡膠鞋來回滾動,“啪”的一聲,一排玉米粒就齊刷刷落在筐里。

志愿者幫忙剝玉米吳思逸攝
隨后,團隊還參與了鴨群飼喂工作。村民詳細演示了飼料配比,志愿者們按照配比進行攪拌,將飼料均勻投放至鴨舍食槽。飼喂過程中,觀察到鴨子生長狀態良好。

村民家的鴨子蕭佳欣攝
勞動間隙,實踐團同步開展“一對一”農戶訪談,記錄農業生產中的痛點與需求。采訪內容涵蓋種植技術、養殖難題、資源利用、環保意識等多個層面,為后續制定幫扶方案提供重要依據。在此期間,采訪已然成了一個成了“農諺故事會”。村民坐在板凳上,他的皮膚被曬成深褐色,紋路里嵌著洗不凈泥土的手掌揮舞著草帽扇著風,隨口念起農諺:“‘伏天雨,賽黃金,伏天旱,田焦爛’。”他解釋這些短句的由來:“都是一輩輩人看天吃飯總結的,比如‘大豆開花,壟溝摸蝦’,就是說這時候得有水,不然結莢少。”志愿者們認真傾聽記錄,感慨道:“這些話比課本上的農業知識生動多了,全是生活的智慧。”
實踐尾聲,志愿者幫著整理農具,村民把剛摘下的李子進大家手里:“嘗嘗,剛從摘的,甜著呢。”咬下去的瞬間,清甜混著陽光的味道在舌尖散開。他說:“種地苦,但看著苗兒一天天長,就像看著娃長大,踏實。”
師生們把這份感悟記在了心里。他們知道,這次實踐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未來,學院將帶著在田間地頭收集的需求,持續發揮化學學科在農產品檢測、土壤改良、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優勢:或許是為果樹培育提供科學施肥方案,或許是研發更環保的農藥降解技術,或許是幫著分析水質優化灌溉系統。那些在田間許下的承諾,終將化作實實在在的行動,為鄉村產業的枝繁葉茂與生態環境的山清水秀,源源不斷地注入智慧與力量。
“綦水啟源·蒙趣化行”帶隊老師表示,此次實踐的核心是“讓農耕不只是體力付出,讓對話不只是信息采集”。“我們希望志愿者在勞作時體會‘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在聽農諺時理解‘順應自然’的生存哲學。農民的手既能握鋤頭,也能寫智慧,這些藏在田間地頭的知識,需要被看見、被記住。”
這場田間實踐,沒有華麗的形式,卻讓“農耕傳承”有了具體的模樣——是農民捏著草莖的手勢,是農家肥里的草木香,是“伏天雨賽黃金”的古老箴言。當志愿者帶著一身泥土味離開時,帶走的不僅是曬黑的皮膚和磨紅的手掌,更有對土地的敬畏,對勞動者的理解。這或許就是三下鄉實踐的意義:讓城鄉的距離,在共同勞作的汗水中縮短;讓文明的火種,在面對面的對話里延續,這更是“綦水啟源·蒙趣化行”實踐團的奮斗目標。

圖為實踐團成員全體合照 蕭佳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