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潘超紅 劉林杰 黃依美)7月16日,古丈縣民族中學的教室里紅紙翻飛、剪刀輕舞,“數映紅途”鄉村振興促進團的鄒燁和張煦涵老師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剪紙課。指尖流轉間,一張張普通的紅紙化作靈動的圖案,不僅讓孩子們感受了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更在動手實踐中傳承了非遺文化的溫度。
課堂伊始,鄒燁老師展示的剪紙作品便引發陣陣驚嘆:栩栩如生的蝴蝶翅膀薄如蟬翼,寓意吉祥的福字紋樣精巧對稱,憨態可掬的生肖剪紙更是讓孩子們躍躍欲試。“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剪出萬千世界。”鄒老師結合圖片和視頻,從剪紙的歷史起源講到南北流派的風格差異,從春節窗花的寓意談到非遺傳承的當代意義,讓孩子們在趣味講解中走近這項古老技藝。
實踐環節中,張煦涵老師從基礎的“對稱剪法”教起,耐心示范如何折紙、描線、下剪。“先將紙對折,沿著邊緣畫半個愛心,剪的時候要慢慢走刀,別剪到輪廓外哦!”她手把手指導圍攏過來的學生,糾正握剪姿勢,調整圖案比例。起初還有些拘謹的孩子們,在老師的鼓勵下逐漸放開手腳:有的專注地修剪著五角星的邊角,有的小心翼翼地給花朵圖案“開枝散葉”,還有的發揮創意,在傳統紋樣中加入自己喜歡的卡通元素。教室里不時響起“老師你看我剪的星星!”“這個蝴蝶的翅膀會動!”的興奮呼喊,紅紙碎屑如花瓣般散落,空氣中滿是專注與歡樂。
課程尾聲,老師組織了“剪紙小展覽”,孩子們與自己的作品留下合影,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原來我也能剪出這么好看的圖案!”學生小敏捧著自己的蝴蝶剪紙,興奮地和同學分享心得。

“剪紙不僅是手藝,更是文化的載體。”鄒燁老師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讓鄉村孩子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專注力與創造力。據悉,“數映紅途”支教團后續還將開設陶藝、書法等傳統文化課程,讓更多傳統技藝在鄉村校園里生根發芽,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