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潘超紅 劉林杰 宋雅麗)2025年7月16日上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民族中學的教室里,剪刀與紅紙的輕響此起彼伏。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數映紅途”鄉村振興促進團成員張煦涵正在這里開展傳統剪紙藝術教學活動,用一把剪刀、幾張彩紙,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的窗口。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注意過,春節貼的窗花兩邊總是一模一樣?冬天飄落的雪花,每一片都藏著對稱的秘密?”課堂伊始,張煦涵以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現象切入,話音剛落,學生們便紛紛舉手。“我家窗戶上的‘福’字剪紙是對稱的!”“蝴蝶的翅膀也是左右一樣的!”熱烈的互動中,“對稱剪紙”這一核心主題自然鋪開,原本抽象的藝術概念瞬間變得可觸可感。

進入實操教學環節,張煦涵拿起一張正方形紅紙,邊演示邊講解基礎技法:“第一步對折要對齊邊緣,像給紙張‘找對稱軸’;畫圖案時線條要流暢,別讓剪刀‘迷路’;下剪時慢一點,特別是轉彎的地方要穩。”她將折紙角度、圖案勾勒、裁剪力度等細節逐一拆解,還特意強調:“剪紙不怕出錯,每一個獨特的剪口,都是你們的創意印記。”講臺下,學生們盯著示范動作目不轉睛,有的悄悄用手指在桌面上模仿剪刀運行的軌跡,有的已經提前把彩紙按折痕疊好,躍躍欲試的期待寫在臉上。不到半小時,一張張形態各異的剪紙作品在學生手中誕生。
“大家知道嗎?咱們中國的剪紙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在作品展示環節,張煦涵結合剪紙藝術的文化背景展開講解,“早在唐代,人們就用剪紙做窗花裝飾;2009年,中國剪紙還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她特意提到新疆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對馬》《對猴》剪紙——那些歷經千年的作品,正是以對稱構圖展現著古人的審美智慧。“就像你們現在剪的圖案,雖然簡單,卻和千年前的藝術一脈相承。”這番話讓學生們捧著自己的作品,眼神里多了幾分鄭重。

“以前只覺得剪紙是‘老奶奶的手藝’,今天親手試過才知道,這里面藏著這么多學問。”課后,一名學生小心翼翼地把剪紙作品夾進課本,“我要把它帶回家,教媽媽剪對稱的小花。”
此次課程為促進團教學組結合古丈縣民族中學多為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后續還將融入土家族、苗族的傳統紋樣元素,讓剪紙不僅成為技藝傳承的載體,更成為民族文化交融的紐帶。教學組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理解‘一剪一戳皆是傳承’的深意,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青春成長的課堂。”
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學生們展開的剪紙作品上,紅紙的紋路與少年的笑臉相映成趣。這堂充滿墨香與紙韻的課程,不僅讓剪紙技藝在指尖傳遞,更讓非遺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悄然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