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區恒合土家族鄉箱子村的高標準農田里,種蔥大戶向大伯圍著一臺 “大蔥移栽一體機” 仔細打量,向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一‘科’青‘蔥’,‘合’力助‘農’” 實踐團成員提出建議。當天,這支大學生團隊帶著自主研發的智能農機,在當地開展現代化農業技術推廣活動,一場 “科技與鄉土” 的對話熱鬧上演。
箱子村作為土家族聚居地,農戶們世代沿用鋤頭、秧馬等傳統農具,彎腰插苗、手工覆土是大蔥種植的 “標配”。“天不亮就下地,一畝地得耗大半天,腰都直不起來。”蒲書記坦言,傳統方式不僅累,效率還低。實踐團帶來的移栽一體機,恰好擊中了這一痛點 —— 通過藍牙遠程操控,機器可自動完成開溝、栽苗、覆土全流程,開溝器能根據田壟寬度智能調整,彈夾式裝置確保蔥苗間距均勻,作業效率是人工的 6 倍多。
演示現場,農機在田壟間靈活穿梭,翠
圖為農機展示 唐梵洋供圖
綠的蔥苗一排排 “站” 齊,引得農戶們連連驚嘆。“這‘鐵家伙’真能省不少力!” 村民們圍上來摸部件、問操作,拋出一個個 “接地氣” 的問題:“電池能撐多久?”“坡地能走穩嗎?” 團隊成員逐一解答,還現場演示了機器維護技巧。
圖為三下鄉成員為農戶講解機器 王欣怡供圖
村委會專干蒲自剛結合當地形特點,提出了針對性建議:“咱們這兒多坡地,輪胎抓地力得再加強;還有,機器得輕便點,方便農戶自己搬運。” 村支書方遠軒也鼓勵道:“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值得學,要是能再改得‘耐造’點,村里肯定推廣!”
圖為三下鄉成員為農戶展示機器運行 易貞寧供圖
實踐團負責人胡洋舟表示,將把農戶的建議融入農機優化,讓科技更貼合鄉土需求。“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土專家的智慧,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實驗室里的創新真正扎根田間。” 夕陽下,農機與傳統農具在田埂上并置,恰似新舊農業文明的對話,更預示著鄉村振興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