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挖掘在地文化基因,建立高校與地方文化的連接坐標,2025年6月22日至29日,滁州學院化工學院“赴滁州市微文化實踐小分隊”前往滁州非遺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地開展了為期8天的微文化探索活動。通過實地探訪、史料研讀等方式,解鎖這座城市的文化密碼,感受千年文脈的當代傳承。
實地探訪,觸摸非遺脈搏。團隊成員懷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好奇深入滁州非遺文化館。剛進入館內,形態各異的賞石藝術作品就吸引了眾人目光,這些奇石歷經歲月打磨,或靈秀通透,或古樸厚重,石面上的天然紋理展現出“天人合一”的審美意境;在清流針灸展區,泛黃的醫案手稿、傳承有序的銀針器具,彰顯著這項技藝的歷史積淀,作為當地中醫文化的重要組成,清流針灸凝聚著數代醫者的臨床智慧;而在瑯琊山初九廟會的復原場景前,民俗模型和老物件勾勒出滁州人的集體記憶。還有非遺絲巾、瑯琊酥糖、猴子糖、石婆婆油茶等。團隊成員在參觀中,不僅看到了技藝的傳承,更感受到了文化的脈動。
實踐小隊于滁州市文化館前合影 榮蕾/攝

實踐小隊拍攝的非遺模型展示 謝雨歡/攝
深入研學,追溯歷史脈絡。除了非遺文化館,團隊成員還前往滁州博物館。館內巨型石壁以浮雕再現滁州山水全貌,瑯琊山的層巒疊嶂、清流河的蜿蜒曲折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石壁頂端“環滁皆山也”的石刻題字,瞬間讓人想起課本里歐陽修的名篇;臨展廳的滁州剪紙作品用鏤空技法還原各類場景,有瑯琊山醉翁亭的飛檐翹角,有清流河上的漁舟唱晚,還有廟會里孩童嬉戲的熱鬧場景,剪刀在紙上游走的力度,把每幅場景刻畫的活靈活現;自然廳中,實踐小隊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領悟滁州山水生態的獨特魅力;歷史廳中從春秋鐘離國的青銅劍,到宋代歐陽修的書法拓片,從明代滁州城墻的城磚,到清代科舉士子的答卷,文物們串聯起一條清晰的歷史脈絡;抗戰歷史展區的展品則將烽火歲月拉到眼前。通過參觀,團隊成員對滁州的自然生態、歷史發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實踐小隊于滁州博物館前合影 溫浩彥/攝

實踐小組在講解員帶領下觀賞滁州山水 溫浩彥/攝
翻閱古籍,探尋文化根脈。團隊成員還在滁州圖書館專注翻閱泛黃的《滁縣志》。據了解,這部《滁縣志》雖歷經歲月洗禮,紙張已顯斑駁,字跡卻仍清晰可辨。團隊成員逐頁研讀,從城池建制的興廢變遷,到歷代官吏的治政實錄;從山川地貌的地理記載,到“四時之景不同”的風物描摹;從歲時祭祀、婚喪嫁娶等民俗細節,到文人墨客駐足滁州留下的詩詞題詠……古籍中詳實的記述,如同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將滁州的過往緩緩鋪展。從古籍文字中探尋滁州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
小隊成員在滁州圖書館翻閱《滁縣志》
本次微文化探索之旅不僅讓實踐團隊成員們深入了解了滁州的非遺、歷史和民俗文化,也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未來會通過多元形式助力地域文化傳播,為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