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在湖南古丈縣民中的教室里,一根根毛茸茸的扭扭棒正在學生手中幻化成眼鏡、扇子與花環。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數映紅途”鄉村振興促進團成員夏坤榮的《扭扭棒創意工坊》課上,沒有公式與習題,只有彩色絨線在指尖飛舞——這場看似簡單的手工課,實則是融合幾何思維、文化傳承與情感教育的創新實驗。
小扭棒大乾坤:從玩具到教具的蛻變
夏坤榮以四階創意階梯重構手工課教學邏輯:
立體解碼(眼鏡制作):通過彎曲扭棒構建鏡框對稱軸,理解“三點定位”的穩定性原理;
平面轉化(團扇編織):將直線扭棒旋轉成120°折角,拼合為扇形輻射結構,實踐面積等分思維;
文化編碼(苗花手環):用紅黃藍三原色扭棒編織土家族“八勾紋”,解碼民族圖案的周期律動;
空間建構(圣誕樹):分層疊加遞增的六邊形底座,直觀演繹錐體體積與層高的比例關系。
“扭扭棒的柔韌特性,讓它成為立體幾何的完美載體,”夏坤榮說道,學生舉起制作的漸變圣誕樹,將數學原理變成可觸摸的創造,知識便真正活了。


思維扭出新維度:當手工遇見核心素養
課堂暗藏多重能力培養密碼:
幾何直覺:制作眼鏡時,學生自發測量瞳距確定鼻托位置,將人體工學轉化為數學測量實踐;
迭代思維:編織團扇遭遇結構松散問題,第三小組通過增加30°交叉支撐點提升穩定性,實踐“試錯-優化”閉環;
情感聯結:留守兒童將手環作品寄給外地務工父母,扭棒接頭處的蝴蝶結被命名為“思念結”。

鄉土創生:扭出來的教育公平
夏坤榮為課程注入鄉村振興基因:
低成本高賦能:每節課材料成本不足5元,廢棄扭棒100%回收改造成教具掛飾;
柔軟的力量:教育回歸創造本源
“我們常抱怨鄉村教育資源匱乏,卻忽略了‘匱乏’恰恰激發創造力,”夏坤榮展示著學生用扭棒自制的古丈茶山微景觀,“這些作品證明:當教育給予足夠自由度,每一雙手都能扭出無限可能。”課后調查顯示,該校手工課缺勤率下降76%,而數學課空間幾何題正確率提升41%。
這根價值幾分錢的扭扭棒,正在湘西大山里扭動教育變革的齒輪。當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數映紅途”鄉村振興促進團將創意主權交還學生,那些曾被標簽為“薄弱”的鄉村課堂,正生長出最堅韌的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