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非遺,匠心傳承
發布時間:2025-07-15 閱讀:
大學生網報7月15日電 (通訊員 邢子涵)為探尋非遺文化魅力,傳承千年技藝,7月11日至7月13日,在指導老師高健鑫的帶領下,會計與金融學院學院薪傳社會實踐隊前往青島市即墨區,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韻味。
7月11日,薪傳社會實踐隊抵達樂炁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公司相關負責人的引導下,隊員們初步了解了古琴、面塑、魯繡在傳承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對此次實踐活動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隨后,面塑非遺傳承人張世建老師為隊員們帶來面塑教學。張老師是青島城陽區張氏面塑傳承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湯”第三代傳人,活動中,張老師帶來多件代表作品,從民俗百態到生肖造型,件件生動傳神。他現場演示了揉面、塑形的關鍵技法,隨后在他的指導下,隊員們動手體驗面塑制作。指尖與面團的互動中,大家不僅掌握了基礎技法,更體會到非遺技藝的深層價值:看似簡單的面團,在巧手下能成為承載文化記憶的載體,讓傳統民俗與時代精神在指尖流轉,這正是非遺“小中見大”的生命力所在。
7月12日上午,團隊抵達樂炁坊古琴制作基地。在高健鑫老師和全體隊員的共同見證下,順利舉行掛牌儀式,成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隨后,團隊與孫氏古琴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青島市市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孫愷擎老師展開座談。孫老師圍繞古琴減字譜等非遺知識進行了細致講解,從減字譜的起源、構成到識讀方法,為隊員們打開了古琴學習的新大門。期間,孫老師還通過提問古琴相關小知識的方式,加深隊員們對于古琴的了解、認識與學習。在孫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學習了經典曲目《滄海一聲笑》的彈奏,在悠揚的琴聲中感受古琴藝術的獨特魅力。
7月12日下午,團隊在孫氏古琴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孫福萬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古琴制作流程。參觀中,隊員們認真記錄每一道工序的要點,從選材的紋理判斷到髹漆的層數講究,都詳細詢問并做好筆記。孫老師結合實物講解時,大家不時上手觸摸不同階段的琴坯,感受木材質感與工藝變化。隨后,隊員們動手制作古琴模型,在打磨木坯、拼接部件的過程中,親身體驗了“三分料、七分工”的制琴理念,也更深刻理解了傳統工藝中“慢工出細活”的堅守——這不僅是技藝的學習,更是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體悟,為我們今后參與非遺傳播積累了鮮活的實踐經驗。
7月13日上午,魯繡非遺傳承人王子耘老師在樂炁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內,為隊員們帶來魯繡技藝指導。王老師深耕魯繡領域多年,對魯繡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活動伊始,他便熱情地向隊員們介紹魯繡“色彩濃郁、針法厚重”的獨特地方特色,通過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繡品,展現魯繡在花卉、人物、山水等題材上的精湛表現力。隊員們在一針一線的穿梭中,不僅逐漸掌握了魯繡技法,更真切地感受到魯繡 “千絲萬縷織乾坤” 的精妙,體悟到傳統刺繡背后“慢工出細活”的匠心堅守,每一個繡點、每一道針腳,都凝聚著魯繡傳承人的心血與智慧。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隊員們在與多位非遺傳承人的深度交流中,既觸摸到面塑的靈動、古琴的悠遠、魯繡的細膩,更體會到“傳承”二字的重量——它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基因的代代相傳。團隊將帶著這份收獲,繼續肩負起非遺傳播的責任,讓古老技藝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煥發新的生機。
作者:邢子涵 來源:大學生網報
三下鄉推薦
- 巧設扭扭棒,巧手創童趣
- 2025年7月14日上午10時15分,古丈縣民族中學教室內彩棒翻飛,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數映紅途”鄉村振興促進團教學組成員夏
-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