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繡非遺——薪傳社會實踐隊學習魯繡紀實
發(fā)布時間:2025-07-14 閱讀:
2025年7月13日,煙臺理工學院薪傳社會實踐隊來到青島樂炁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在高級非遺技藝傳承師子耘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魯繡技藝,通過了解其起源發(fā)展、掌握基礎針法及制作書簽,近距離感受這項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上午9時,實踐隊員們圍坐于長桌旁,子耘老師手持一柄繡花針,率先展開了魯繡文化的講解。她指尖捻著一縷絲線,將其在陽光下輕輕晃動:“魯繡又稱‘山東繡’,是中國‘八大名繡’中歷史最悠久的繡種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為讓隊員們更直觀理解,她展示了一幅復刻的明代魯繡《芙蓉雙鴨圖》仿品,“你們看這禽鳥的羽毛,用的是傳統‘發(fā)絲繡’,一根絲線要劈成八分之一,繡出的紋理才像真羽一樣有層次。”
子耘老師結合實物講解魯繡的發(fā)展脈絡,從古代宮廷貢品到近代民間實用繡品,再到如今的非遺創(chuàng)新,她特別提到魯繡與其他繡種的差異:“蘇繡講究精細,粵繡看重艷麗,而魯繡勝在‘粗中有細’,比如這‘打籽繡’,看似顆粒分明,實則每一粒‘籽’的大小都要均勻,這是咱山東人實在又較真的性子體現。”隊員們湊近觀察繡品細節(jié),不時發(fā)出驚嘆,紛紛拿出筆記本記錄關鍵信息。
進入針法教學環(huán)節(jié),子耘老師先從最基礎的“平針繡”教起。她手腕輕轉,針腳在布面上如走直線,“繡直線要像寫毛筆字,起針收針都要藏鋒,這樣才顯得干凈利落。”初次嘗試時,學生們常出現針腳歪歪扭扭,絲線打結等情況,子耘老師便親自示范:“拇指推針,食指壓線,力道要穩(wěn),就像在布上‘走路’,一步一步慢慢來。”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大家的手法逐漸嫻熟。
隨后教授的“回針繡”“盤金繡”等五種針法各有難點。“盤金繡”需用金線沿輪廓盤繞,再用絲線固定,子耘老師特意放慢速度:“金線硬,絲線軟,兩者要像搭檔一樣配合,太緊會皺,太松會散。”子耘老師指點道:“轉角時金線要留一點點余量,就像人轉彎要放慢腳步,這樣才自然。”
中午短暫休息后,實踐活動進入書簽縫制環(huán)節(jié)。子耘老師為每人分發(fā)了裁好的亞麻布書簽、十二色絲線和繡繃。“今天咱們制作DIY書簽,可以選梅花、蘭草,或者簡單的幾何紋,用上午學的針法組合完成。”她走到隊員中間,逐個指導設計思路。
繡制過程中,教室里只聞針線穿過布料的細微聲響。“你看,線繞針兩圈,再從線圈里穿出時,要用指甲輕輕按住布面,力度控制在‘能拉住線又不勒緊’的程度。”老師穿梭在學生之間,為大家上手示范,指導大家的制作過程。大家終于掌握訣竅,一個個獨特的造型在布上呈現,大家在喜悅中紛紛舉起書簽給隊友看。
臨近傍晚,隊員們的書簽陸續(xù)完成。有的繡著清雅的蘭草,有的繡著寓意平安的回形紋,還有的將校名縮寫巧妙融入圖案。子耘老師逐一看過作品,在每幅作品旁寫下對應的針法點評,老師指出:“在非遺傳承中,‘薪’字既呼應你們‘薪傳’隊名,也暗含傳承之意,富有藝術特色的書簽里也讓非遺文化更有力量感,更具生命力。”
活動結束時,隊員們捧著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子耘老師看著這些略顯稚嫩卻充滿誠意的繡品,感慨道:“非遺傳承不是守著老物件不動,而是像你們今天這樣,用年輕人的手和心,讓老手藝有新生命。”薪傳社會實踐隊隊長表示,隊員們將把這次學到的魯繡技藝和文化故事帶回校園,通過多重方式講述本次社會實踐,讓更多同學了解魯繡之美。
(通訊員 柳程航)
作者:柳程航 來源:大學生網報
三下鄉(xiāng)推薦
- 雅韻承風鑄國魂 稚心逐光共成長
- 2025年7月1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支點人生”江蘇徐州分團“鳳鳴長淮”在江蘇徐州豐縣王溝鎮(zhèn)趙莊小學的第六日教學活動如期展開。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