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涪韻探鮮”實踐團走進涪陵區二渡村,開展了一場集農業調研、社區服務與鄉村振興觀察于一體的實踐活動。團隊先后走訪當地農場、農科院、村民家中及產業園區,通過實地體驗、深度交流與志愿服務,了解二渡村在農業發展、民生保障與產業融合方面的成果,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團進行農業調研 胡晨曦供圖)
本次實踐活動以“解碼鄉村振興密碼”為核心,團隊成員分時段、分區域深入二渡村的田間、科研所、村民社區及產業基地。從農場勞作到社區服務,從農科院的科技體驗到直播助農,一天的行程緊湊而充實,既感受了傳統農業的質樸,也見識了現代農業的創新,更體會到鄉村治理的溫度,為理解新時代鄉村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農場與農科院之行,揭開了二渡村農業發展的面紗。團隊走進農業發展區,映入眼簾的是二渡村特色作物構成的豐富景觀,各類時令作物生長態勢良好,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與農民交流后得知,村內土地利用率高,多數土地種植著夏季玉米、冬季菜頭等特色農產品,僅少數因土壤干裂、肥力不足而閑置。實踐團成員主動參與勞作,幫助清理雜草、在無土栽培番茄棚采摘果實,在農科院協助打掃衛生,親身感受農收的喜悅與農耕的辛勞,直觀認識到二渡村“科技+農業”的先進發展模式。
(圖為二渡村登過太空的荷花種所種植的荷花種植地 康棚供圖)
社區調研與服務活動,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團隊深入村民家中,針對當地老年人口居多的特點,開展陶行知新23項常能活動,并重點普及急救知識,如緊急情況撥打120的流程、心臟病突發的應急措施等,切實提升居民的安全防護意識。在與退役軍人楊永貴的對話中,團隊了解到村內約有百余名退役軍人享受國家補助,像楊叔叔這樣雖家庭有困難,但生活安穩的情況并非個例。此外,調研還梳理出村莊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低、教育資源薄弱(無幼兒園、小學距離遠且規模小)等現狀,為后續鄉村治理建議提供了依據。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本地人進行交談并助農 胡晨曦供圖)
產業融合發展探訪,展現了二渡村的特色路徑。實踐團參觀了涪陵榨菜集團,通過智能化生產線和陳列館,詳細了解青菜頭到榨菜的全流程加工技術,感受工業旅游的科技魅力;百畝農田畫以藝術化種植形成獨特景觀,結合榨菜花海、田園民宿等業態,讓農業與文旅深度融合。這些特色文創產品的開發,不僅延伸了榨菜產業鏈,更打造了鄉村經濟新增長點。實踐成果落地環節,團隊將調研信息整理成報告,并在產品銷售中心開展“鄉村振興+旅游”直播活動,向外界推廣二渡村的特色資源,以實際行動助力產業推廣。
本次二渡村實踐活動,通過“看、聽、做、思”四維體驗,讓團隊成員既見證了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也發現了發展中的現實挑戰。從傳統農業的堅守到現代農業的創新,從民生服務的細致到產業融合的突破,二渡村的探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楊叔叔的合照 程文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