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塑治理青年行,沙鄉播撒環保種——“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甘肅民勤環保活動實記
七月的甘肅民勤,沙丘在烈日下泛著金屬光澤,與湛藍天空切割出鋒利輪廓。重慶移通學院數字經濟商學院“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的身影,正沿沙丘弧線緩緩移動。他們帶著公益未來·“可持續,碼上go”環保項目而來,不為完成一場青春儀式,只為在這片被風沙雕刻千年的土地上,埋下一顆關于“存續”的種子——讓軟塑治理理念,如梭梭草根系般,扎進沙鄉肌理。
沙海“凈旅”,于熱沙中為自然撫平“傷痕”烈日似熔金,肆意傾灑,將黃沙烤得升騰起裊裊熱煙。滾燙的風裹挾著層層熱浪,如猛獸般撲打在臉上,連影子都被這酷熱逼得蜷縮進沙粒縫隙。沙地上,那些被風卷來、遭人丟棄的軟塑料垃圾,在烈日暴曬下格外扎眼,宛如大漠肌膚上一道道猙獰“傷疤”。它們破壞著和諧壯美的生態,更如隱匿殺手,威脅著沙漠動植物——纏繞的軟塑似冰冷枷鎖困住沙蜥,輕薄塑料膜如厚重陰霾遮蔽沙生植物陽光。實踐團成員俯身于沙海,彎腰撿拾的動作不斷重復,數百上千次。細沙鉆進衣領,如細針磨出紅疹,刺痛難耐;汗水如溪流順著臉頰流淌,在下巴匯聚成小溪,滴落滾燙沙地瞬間消失。可無人抱怨,他們眼神堅定執著。從花花綠綠的食品包裝袋到破碎農膜,每件軟塑垃圾都被小心分類收納,視若珍寶。在一次次彎腰與撿拾中,他們領悟:清理沙漠垃圾,不只是簡單的行動,更是一場遲來的深情道歉——為人類對自然的輕率莽撞,為文明進程中的疏忽過錯。當最后一片垃圾被清理,沙漠重現原始質樸肌理,如明鏡映照出人類與環境相處的永恒命題,警示我們敬畏自然、守護家園。
扇動環保新韻,沙漠里的生態和鳴為更廣泛且深入地播撒環保理念的種子,實踐團成員開啟新程,奔赴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西渠鎮生活垃圾處理廠,探尋這座鄉鎮“環保樞紐”化腐朽為神奇的奧秘——如何將如山的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為珍貴綠洲生態筑牢“末端防線”。踏入處理廠,如同走進有序運轉的環保“魔法王國”。各類垃圾在此開啟“重生之旅”,經精準分類運輸、高效壓縮處理、科學衛生填埋等標準化流程,規范有序處置。每道工序嚴謹細致,各環節緊密相連,織就守護生態的嚴密大網。
實地考察后,實踐團在基地開設“環保課堂”。成員們手持精心繪制的環保海報,為基地工作人員、當地居民及高校志愿者講解軟塑污染防治要點,從準確區分可回收軟塑到正確投放方法,力求環保知識入腦入心。為讓知識更深入人心,團隊分發印有專屬IP“治沙萌寶”和軟塑知識的小扇子和抱枕。拿到扇子的眾人笑容滿面:“夏天用著好,還能隨時學知識,太棒啦!”此刻,知識因這把小扇有了溫度。這流轉于掌心的扇子,隱喻著以傳統智慧化解工業文明塑料難題。它撐起清涼,更平衡著現代環保理念與鄉土文化,讓古老哲學煥發生機。扇面翻動間,文字活了過來,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溫暖樂章。
直播傳知,軟塑科普連沙鄉為讓軟塑污染的危害被更多人知曉,實踐團精心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主題直播。在這場直播中,實踐團成員搖身一變,成為“生態知識的使者”。他們從軟塑料的材質特性娓娓道來,深入剖析其難以降解、會污染水土的嚴重危害,還細致科普了生活中不同種類的軟塑料。“大家看,超市里的購物袋、快遞包裹中的氣泡膜,還有咱們每天用的牙膏軟管,它們可都屬于軟塑料家族哦。”一個個鮮活貼近生活的例子,讓原本抽象的知識瞬間變得具體可感,仿佛觸手可及。
直播過程中,他們熱情邀請各地志愿者和基地工作人員來到鏡頭前,分享軟塑料垃圾給沙漠工作帶來的諸多困擾,以及基地行之有效的垃圾處理方式。互動環節更是熱鬧非凡,網友們積極踴躍地提問,隊員們則耐心細致地解答,從“怎樣正確回收軟塑料”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減少使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熱火朝天。當直播漸漸接近尾聲,實踐團成員和嘉賓們一同面向鏡頭,發出誠摯而有力的呼吁:“軟塑料污染正像一個無形的殺手,悄悄地傷害著我們的環境。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嚴格遵守環保公約,用實際行動守護每一寸珍貴的土地。”這場沒有華麗布景、沒有刻意渲染,卻滿溢著真誠分享的直播,宛如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沙漠的艱難處境被清晰地呈現在大眾眼前,城市的環保責任也被悄然喚醒。屏幕內外,大家靜靜佇立,思緒在這句話中翻涌,終于明白:軟塑污染,從來都不是發生在遠方、與我們生活毫無交集的陌生故事。它就像一位無聲的訪客,悄然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是全人類共同要面對、必須用愛與責任去書寫的生態守護答卷。
廢紙新生:沙漠環保的創意詩篇“變廢為寶”的手工DIY環節,如夜空中璀璨星辰,為實踐團傳播環保理念照亮獨特道路。隊員們化身“環保魔法師”,將目光投向身邊看似無用的廢舊紙張,決心用雙手賦予其新生。精心收集廢舊紙張后,一場創意制作之旅開啟——打造紙質“標本瓶”。原本可能被丟棄的材料,在隊員們靈動的巧手下,逐漸蛻變成實用容器。制作時,隊員們全神貫注,用雙面膠小心翼翼粘貼硬紙板成“瓶身”,專注神情宛如雕琢珍寶;輕手輕腳將植物干花、葉片夾在“瓶身”透明區域,似封存沙漠故事;拿起彩筆如畫家揮毫,為瓶身添上精美紋路與絢麗色彩,一個個獨具匠心的“標本瓶”誕生。
這些形態各異的作品被精心掛在基地“青年之家”,如獨特生態裝飾品,增添別樣生機。這場簡單活動,蘊含深刻環保意義。它無聲傳遞“減少浪費、循環利用”理念,更讓大家意識到,對抗軟塑污染不止減少使用、做好回收,還能憑創意讓“廢棄物”綻放新光彩。一位隊員感慨:“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肯動腦子就能賦予新生命。”這背后是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刻反思,學會將廢棄物轉化為寶藏,方能領悟“可持續”內涵。這些承載沙漠記憶的手工品,是最生動的環保教材,無聲訴說:破壞與修復,只差一次創意轉身。
離開民勤那天,沙丘的沙蜥從石縫探出頭。這片曾被軟塑侵擾的土地,正以獨特方式恢復生機。基地的標本瓶在風中輕晃,老鄉的扇子依舊在田埂上搖動,這些細微痕跡,都是環保種子萌發的信號,激勵我們繼續守護美麗家園。
青春的腳步會離開民勤,但埋下的環保種子會繼續生長。或許,青春與荒漠的相遇,本就是一場關于傳承的隱喻:梭梭草要在風沙中扎根,環保理念要在人心間生長。當更多人彎腰撿起一片塑料,當更多扇面在風中傳遞知識,民勤的沙丘上,終將長出比綠色更珍貴的東西——那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是文明延續最本真的模樣。
撰稿:曾靜、任冰冰攝圖:任冰冰初審:任冰冰復審:張靜、后玉良重慶移通學院數字經濟商學院“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