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暑氣攀高,心焰不熄,我有幸加入了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社會實踐團,并于7月7日背起行囊奔赴鄉村,在“三下鄉”的田野間扎根,用青春汗水書寫實踐篇章。
初見油紙傘,它于我而言只是課本里“雨巷”中朦朧的意象,是被時光塵封的傳統符號。但走進湘潭宇昌工藝傘業有限公司,我看見負責人周樂眼中對油紙傘產業發展的熱忱,看見工匠們對削骨制竹、裱糊紙面的專注,我明白,是這些努力守護著千年竹骨紙韻。
圖1 實踐團與各企業負責人合影(倪洋洋供圖
)石鼓油紙傘協會和當地多家企業的負責人與高校老師集聚在湘潭宇昌工藝傘業有限公司,一同商討著油紙傘的創新發展。專題研討會上,企業坦言傳統技藝傳承斷層、品牌影響力有限、電商平臺運營不佳等困境。每一個難題,都得實打實的去做,去一個個攻破。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絕非一句口號,而是需要“人”主動作為。
圖2 實踐團開展專題研討會(倪洋洋供圖
)油紙傘的每一根竹骨,撐起的不僅是一片蔭蔽,更是鄉村振興的一份希望。而鄉村的振興,既需要匠人守住文化根脈,也需要我們這樣的青年用創新思維搭建橋梁。在研討會上,我了解到了油紙傘如今發展的許多困境,我便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獻出一份力量,做出更切實的行動。
下午,負責人周樂帶領我們參觀湘潭宇昌工藝傘業有限公司,在這里我看見了油紙傘更加龐大的制作體系,裁紙、刷油、糊傘、繪花……一道道工序在我面前如流水鋪展開來,每一道都藏著老手藝的溫度。我湊近看,阿姨將輕薄的油紙裱糊的服服帖帖,她的手好像有魔力,把老手藝的精巧全攥在這動作里。原來課本里的“傳承”二字,是匠人日復一日的樸素的堅守。
圖3 實踐團參觀工人制作油紙傘(倪洋洋供圖
)我盼著企業的步子在邁得大些,我總忍不住想,如何能讓更多人看見這份美好。或許傘面設計可以更加豐富創新,這樣無論是國潮風的潑墨山水,還是靈動的飛鳥魚蟲,都可以在傘面上找到歸宿。也能讓石鼓油紙傘的“牌子”在市場上更亮眼些。又或許可以給電商直播間再添些彩,講述石鼓油紙傘的工藝過程,讓屏幕前的人不只看到一把傘,也能讀懂背后的功夫。
圖4 實踐團通過直播幫助企業賣油紙傘(倪洋洋供圖
)這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知識與技能的實踐鍛煉,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成長。它讓我走出校園的舒適區,深入鄉村大地,真切感受到了鄉村的魅力與需求,也讓我明白了作為新時代青年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為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貢獻更多的青春力量,讓石鼓油紙傘這一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作者 許晨依 雷婷芳 何春曉 郭慧嬋/攝影 倪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