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千年泥韻賡續非遺文脈——淮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子淮陽泥泥狗調研行記
作者:牛占原攝影:紅途泥韻宣傳隊來源:紅途泥韻宣傳隊
泥韻塑型,彩筆繪魄,為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與責任擔當,淮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紅土泥韻宣傳隊”走進泥泥狗的發源地——淮陽。通過實地調研來感受這一非遺技藝的文化內涵,深刻理解這一民間藝術蘊含的文化價值,探索傳統技藝與現代社會相融合的傳承保護方案。

(圖為太昊陵泥泥狗展館內所售的泥泥狗商品朱子明攝)
【碧波漾古韻,龍湖畫中游】
6月27日,實踐團隊滿懷熱情與期待從學校出發,紅土泥韻宣傳隊來到淮陽的第一站是太昊陵身后的龍湖岸邊,龍湖素有“陵陽一水”“萬里龍湖”的美稱,龍湖的自然之景與太昊陵的文刻碑林又恰合古人人工與自然呼應的物我一體思想。團隊成員們在游船之上聆聽著講解員講述龍湖與太昊陵的歷史淵源,了解到這片水域不僅承載著先民的生活記憶,更是淮陽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泛舟龍湖之上,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自然與人文共生共榮的和諧之美,為后續調研奠定了文化基調。

(圖為淮陽龍湖萬里荷花盛開之景牛占原攝)
【朱墻承歲月,古殿謁先靈】
到訪弦歌臺:循著泥泥狗蘊含的遠古文化脈絡,團隊成員們來到了弦歌臺。這座建于龍湖之上的千年古跡,同樣留存著與泥泥狗同源的文化密碼。在殿旁的碑廊里,一方明代殘碑上的云紋圖案,竟與泥泥狗常見的紋飾如出一轍;而廊下陳列的古陶器殘片,其抽象的圖騰符號,也與泥泥狗夸張的造型藝術遙相呼應。站在孔子講學的大成殿前,望著殿外隨風搖曳的荷花,恍然驚覺泥泥狗中大量出現的鳥形、蛙形圖騰,不僅是對生殖崇拜的延續,更暗含著《詩經》中“關關雎鳩”般對自然生命的禮贊。這些散落在不同時空的文化碎片,在泥泥狗靈動的形態中完成了奇妙的串聯,讓我們觸摸到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精神基因。

(左圖為淮陽弦歌臺孔子雕像 詹琛攝)
拜謁太昊陵:在人祖創世傳說的指引下,團隊成員走入太昊陵莊嚴肅穆的紅墻金瓦之間。團隊成員跟隨講解員的腳步,穿越午朝門,道義門,在統天殿,顯仁殿中追溯伏羲氏的創世傳說。古柏參天,碑刻林立,每一處建筑,每一尊雕塑都訴說著中華文明的起源。在人祖廟會遺址,成員們發現泥泥狗作為祭祀圣物,始終貫穿于太昊陵的千年信仰之中。

(圖為紅途泥韻宣傳隊于太昊陵景區入口留念合影 牛占原供圖)
【巧手塑萬象,彩泥藏春秋】
最后,團隊攜手周口市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心,走進淮陽泥泥狗傳承基地,拜訪省級非遺傳承人邵波大師。在布滿陶泥與顏料的工作室里,傳承人現場展示"取土-揉泥-塑形-彩繪-燒制"的完整工藝流程,揭秘泥泥狗"造型夸張、色彩濃烈"的藝術特色。成員們手持速寫本,詳細記錄不同紋樣的繪制技巧,用影像記錄非遺技藝的精妙細節。而后成員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入了泥泥狗的非遺展廳,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感受泥泥狗的材質與質感,而后又在工作室講解員口中了解到了泥泥狗的歷史發展脈絡與目前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圖為泥泥狗工作室中工作人員正在向團隊成員介紹泥泥狗歷史牛占原攝)
本次實踐活動結束后,團隊進行了為期五天的活動總結,團隊成員綜合研究了大量資料后從中梳理出了淮陽泥泥狗從圖騰崇拜到民俗符號的演變脈絡,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非遺技藝與文化信仰的緊密聯結,同時也讓團隊成員們意識到了這一非遺技藝目前面臨的嚴峻困境。
團隊成員們在經歷過此次實地調研實踐后深刻的認識到了泥泥狗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價值,它既是先民們對于生命起源的質樸想象,又是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精神基因。相信在當代青年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之下,泥泥狗這一文化符號形象一定能在當代散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為太昊陵景區泥泥狗非遺展覽館中所售商品牛占原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