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號召,引導青年學子深入鄉村一線增長才干、服務“三農”,近日,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奔赴寧德市霞浦縣沙江鎮小馬村。本次實踐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聚焦生態保護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隊員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科技服務精準把脈生態基底、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為小馬村可持續發展注入青春動能與專業智慧。


實踐隊與鎮政府工作人員合影
一、科技下鄉筑牢生態根基,精準服務鄉村發展命脈
守護小馬村的“生命之源”——小馬溪,是實踐隊的首要任務。隊員們在小馬溪上、中、下游科學布點采集水樣,通過實驗室分析精準測定pH值、溶解氧、氨氮、總磷等關鍵指標,全面掌握水質現狀。同時,結合問卷調查與村民深度訪談,隊員們了解到村民普遍認可小馬溪水質清澈、有野生魚類棲息,但也獲悉其歷史上曾發生洪澇且近年流量有所減少。
在鎮政府工作人員帶領下,實踐隊沿河岸詳細勘察,重點考察上游水田分布及引水渠建設等農業灌溉模式,綜合評估人類活動對水系的潛在影響。通過扎實工作,實踐隊為小馬溪建立起基礎生態數據庫,為后續科學開展水源涵養、污染防治及生態流量保障工作提供依據,助力當地綠色產業長遠發展。


實踐隊員對上游水質進行采樣


實踐隊員在鎮政府工作人員帶領下對小馬溪進行實地考察
二、產業賦能聚焦特色資源,探尋生態文化融合脈絡
實踐隊深入田間地頭、走訪養殖塘口,對小馬村特色產業資源展開詳實調研。通過走訪農戶、與村干部交流及現場觀察,隊員們系統梳理了村莊現有產業格局:根基穩固的傳統種植業,如鹽水花菜、冬季馬鈴薯、反季節大白菜;蓬勃發展的新興種養業,如平和四季柚、沃柑、紅美人橙子、南美白對蝦、青蟹。隊員們深入了解了當地水土資源特點、氣候條件對產業的影響,并重點關注各類農產品的市場流通狀況。
實踐隊還重點探訪了小馬村深厚的文化資源,實地考察了黃瓜山貝丘遺址、省級文保單位海埕汐路橋、明朝抗倭古城堡及千年古樟樹群等歷史文化遺產。隊員們細致觀察了村莊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取得的成果,包括顯著改善的村容村貌、新建的臨海公園與后門山公園、提升的路燈景觀,以及修繕后的抗倭古城墻、古民居和得到系統性保護的古樟樹群、古榕樹群。通過一系列實地探訪與深入交流,實踐隊全面掌握了小馬村依托生態資源、特色農業和歷史文化底蘊推進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的現狀。


實踐隊員深入田間調研小馬村特色種植業發展狀況
三、理念扎根播撒綠色火種,共建和美鄉村幸福家園
針對小馬村老年人口居多的特點,實踐隊精心策劃,將專業生態知識轉化為村民易于理解的“鄉土智慧”,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隊員們走村入戶,發放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用貼近生活的案例生動講解廚房、衛浴、洗衣等日常節水妙招,普及《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規要點,深刻闡釋保護水源對生產生活及子孫后代福祉的重要性。
結合當地畜牧家禽飼養業較為普遍的實際,隊員們特別向養殖戶和村民普及畜禽養殖排污防治關鍵知識,重點講解如何合理規劃養殖區域、科學收集和處理畜禽糞便等實用方法,強調“規范養殖排污”對于保護村莊河流、地下水水質及整體環境衛生的至關重要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做好養殖源頭管控是實現“欄舍凈、環境美、水源清”的基礎保障。活動得到了村民的積極響應和熱烈反饋,有效提升了大家的節水護水意識、規范養殖排污意識以及生態責任感,為建設和美鄉村、凝聚綠色發展共識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實踐隊員向村民普及日常節水護水知識
此次霞浦小馬村之行,林學院學子從運用專業技能為母親河“體檢”的科技擔當,到深入調研為產業振興獻策的青年智囊,從走村串戶傳播綠色理念的文化使者,再到關注古樹名木保護的生態哨兵,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農林學子的使命擔當。未來,學院師生將更加堅定地深入基層,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以科技之力守護綠水青山,以青春之智賦能產業興旺,以文化之韻涵養鄉風文明,為繪就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時代畫卷貢獻堅實農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