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ㄓ崋T:楊楚琪)7月11日下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惠溪知行”鄉村振興促進團在惠溪村開展的特色文化課堂上,團隊成員梅子婧以一堂生動有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技藝課,為當地孩子們開啟了一段絢麗多彩的傳統工藝探索之旅。

(圖為孩子們集中學習扎染)
課堂伊始,梅子婧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扎染這一擁有千年歷史的獨特染色工藝。她從扎染的起源講起,闡釋其作為中國傳統手工染色技術的核心魅力——通過捆扎、縫綴等手法使織物局部防染,從而形成獨特花紋。她詳細講解了手工扎染常用的棉、麻、絲、毛等天然面料特性,并對比了環保的天然植物染料與化工染料的區別,強調了傳統工藝中蘊含的生態智慧。
理論結合實踐,體驗非遺魅力。在扎實的理論鋪墊后,梅子婧重點演示了扎染的核心技法。她親手示范了“捆扎法”——指導孩子們如何通過折疊、撮皺、捆扎棉線或麻繩,在棉布上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圖案肌理;接著展示了“夾扎法”,利用不同形狀的木板、竹片對折疊好的織物進行夾持固定,形成清晰的幾何防染區域。在講解“浸染法”和“噴染法”時,她強調了操作的安全性與染色的均勻性,并鼓勵孩子們大膽嘗試。

(圖為孩子使用“夾扎法”進行扎染)
巧手生花,非遺“潮”起來。最令孩子們興奮的是動手實踐環節。在梅子婧的悉心指導下,孩子們化身“小小扎染師”,戴上手套,運用剛剛學到的捆、扎、夾等技巧,精心設計自己的小方布。純白的棉布在稚嫩的小手中被折疊、纏繞、固定,再浸入天然染液。當一塊塊獨一無二、藍白相間、圖案各異的扎染作品在期待中展開時,課堂里充滿了驚嘆與歡笑。孩子們不僅親身體驗了傳統技藝的樂趣,更讓古老的扎染煥發出屬于新時代的“潮”味。

。▓D為孩子扎染實踐)
扎根鄉土,傳承不息。課程尾聲,梅子婧引導孩子們思考一個深刻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去保護和傳承非遺技藝呢?”她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根與魂,其保護離不開每一個人的關注、學習和實踐。像這樣將非遺課堂帶進鄉村,正是激發年輕一代文化認同、培養傳承力量的關鍵一步。通過親手觸摸、體驗、創造,傳統技藝的種子悄然播撒在孩子們心中。
本次扎染課堂是“惠溪知行”團隊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實踐。團隊成員梅子婧以扎實的專業素養和飽滿的熱情,成功架起了連接古老智慧與現代童心的橋梁,不僅讓孩子們領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麗多姿,更點燃了他們守護與傳承文化根脈的熱情,為非遺技藝在鄉土大地的生生不息注入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