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河北傳媒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第五班集體)的"遺韻鄉興"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石家莊市井陘縣南張村,圍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張村面塑"展開實地調研與文化傳承實踐。這座擁有1400余年歷史的古村落,以獨特的面塑技藝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為實踐隊呈現了一堂生動的傳統文化課。
南張村面塑歷史可追溯至清代雍正、咸豐年間。據村內觀音廟碑文記載,當時村民在農歷二月十九日觀音廟會燃放花火,火場中擺放的面食供品逐漸演變為工藝精湛的面塑工藝品。歷經200余年傳承,這項技藝于2012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張村也因此被譽為"面塑之鄉"。面塑技藝與南張村廟會文化緊密相連。每年正月十八廟會期間,村民們會制作形態各異的面塑作品進行展示。從最初的祭神供品(如面制豬羊、壽桃等),到如今涵蓋人物、動物、花鳥等千姿百態的工藝品,面塑技藝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和南張村村長溝通參觀面塑館事宜 林昌厚攝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的面塑作品 吳沛洲攝
實踐隊通過村民訪談了解到,南張村面塑的制作工藝極為考究。面塑所用的面泥以面粉、糯米粉為主料,加入顏料、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防裂、防霉處理制成專用面泥。“和面是最關鍵的步驟,水多了太軟,水少了太硬,全憑經驗掌握。”一位年長的村民介紹道,“捏面塑不僅需要耐心,還得有觀察力和審美能力,比如捏動物要抓住神態,捏人物要體現表情。”展柜中的作品既有傳統的素色面塑,也有關于防疫主題的創新設計,均通過細膩的揉捏與色彩搭配呈現。“去年村里做了防疫主題的面塑,既記錄了全民抗疫的難忘記憶,也傳遞了團結互助的精神。”村民們表示,這些創新作品吸引了許多年輕人關注,讓傳統技藝煥發了新魅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專心欣賞面塑作品 吳沛洲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拍攝的以防疫為主題的面塑作品 吳沛洲攝
調研中,實踐隊發現目前面塑主要依賴廟會展示,缺乏規模化推廣途徑,市場認知度有限,難以形成穩定的產業規模。針對這些問題,實踐隊提出“三位一體”解決方案,計劃通過在村內開設面塑培訓班、聯合高校開設非遺選修課程培養人才,利用短視頻平臺記錄制作過程、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創新傳播方式,以及與企業合作開發文創產品如面塑擺件、伴手禮等拓展產業路徑,力求從人才培養、文化傳播到市場轉化全方位激活面塑技藝的生命力。

圖為團隊在采訪村民關于非遺面塑事項 吳沛洲攝
南張村村委會主任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大學生帶來的新思路讓我們深受啟發。下一步將嘗試開發面塑體驗旅游項目,讓游客親手參與制作,感受非遺魅力。"從清代廟會的供品到國家級非遺,南張村面塑見證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遺韻鄉興”實踐隊的探索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范式——通過青年力量激活傳統技藝,讓千年面塑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面塑體驗館合影 羅嘉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