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日,西南財經大學“鹽晶計劃——千年鹽都文化基因解碼與文化傳承”暑期“三下鄉”鹽途九驍團隊走進有著“千年鹽都”之稱的自貢,開展了為期五天的鹽文化實踐活動,在古鹽場的遺跡與傳承人的故事中,觸摸鹽文化的歷史脈絡與當代活力。
7月2日,鹽途九驍實踐隊的“三下鄉”行程首站踏入自貢燊海井。在千年鹽都的土地上,觀看古鹽灶蒸汽裊裊升騰,放入鹵水、打撈雜質、鍋灶熬煮等制鹽工序依次鋪展,在鹽工師傅嫻熟的手法與沉穩有序的動作中,讓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古法制鹽的智慧,仿佛在與千年時空對話。
此外,團隊成員余羚瑞還對其中一位鹽工進行了采訪,鹽工分享了自己從初學制鹽的懵懂,到熟能生巧的日復一日,8年的堅守,是汗水與淚水的交雜,更是對技藝傳承的自豪。“起初是為了謀生計,但當親手做了一鍋成品的時候,體會到了成就感與對傳承的自豪,自此就走上了制鹽傳承的道路。”質樸話語間,飽含著對鹽業傳承的堅定。
7月3日,鹽途九驍實踐隊走進紅色遺址與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以獨特視角開啟一段探尋紅色記憶與鹽業歷史之旅,深入挖掘這座城市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實踐隊來到王爺廟碼頭周邊,探訪“還我河山”題刻、解放橋等紅色遺址,想象抗戰時期自貢鹽業“產鹽支前,賦稅救國”的場景。又踏入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研讀了抗戰鹽業檔案,感受鹽都經濟與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緊密聯系以及自貢鹽業在國家危難之際所展現出的責任與擔當。
7月5日,鹽途九驍實踐隊走進老鹽場1957,開啟工業遺產與鹽文化交融的探索。
自貢老鹽場1957,作為承載鹽文化的工業遺產,正經歷華麗轉型。其留存完整制鹽工業遺址,經“工業遺存+文創園區”模式升級,從停產鹽廠變為文化地標。開園后借活動聚人氣,升級為國家級工業遺產,還發展文創產業、探索“文創+扶貧”,讓鹽文化在傳承中創新,成為老工業城市轉型典范,續寫鹽都工業與文化交融新篇。
7月6日,鹽途九驍實踐隊走進自流井光大街小學,為小同學們打造專屬鹽文化課堂。此次課程以“鹽——穿越千年的小顆粒”為主題,用趣味故事開啟探索,讓孩子們跟隨時間的腳步,了解鹽都與鹽的不解之緣,直觀感受鹽文化的深厚底蘊。
課堂緊扣低齡孩子認知,融入卡通插畫、簡單問答互動,隊員蔣宛芯生動的講述,讓孩子們了解到了有關鹽的形成、用途等方面的知識。輕松活躍的氛圍里,孩子們踴躍舉手,積極回答。最后鹽雕環節,隊員們帶著孩子們一步步制作,從舀鹽、填模到最后脫模,看著自己做的鹽雕成型,孩子們歡呼不斷,臉上洋溢成就感。團隊在趣味實踐里把鹽文化“裝”進童年記憶,完成鹽文化傳承的童真接力,助力鹽文化在新一代心中扎根。
幾天的行程,團隊在自貢完成一場“鹽文化溯源之旅”。千年鹽魂不再是冰冷的遺跡,而是可觸摸、可體驗、可傳承的文化基因。正如團隊總結所言:“我們探尋的不僅是歷史,更是讓傳統鹽魂擁抱未來的密碼。”這場“三下鄉”,讓鹽文化的傳承之路,在青春腳步中越走越寬。未來,鹽途九驍實踐隊會繼續投身鹽文化傳承,講好鹽故事,讓鹽文化融入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從自貢出發,走向更廣闊天地,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喚起文化自信的鮮活紐帶,讓千年鹽魂持續煥發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