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智慧邂逅鄉土情懷,當高校科研對接產業需求,鄉村振興便有了更堅實的支點。7月5日,湖南工程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副院長程浩南率東方紅青春"織"約鄉村振興促進團師生一行,深入懷化市會同縣連山工業園,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切入點,通過實地調研、校企簽約、技術對話等形式,為當地竹材加工、箱包制造產業注入創新動能,探索出一條"高校智庫+地方產業+青春力量"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以腳步丈量產業需求:從車間一線把脈發展痛點促進團首站走進湖南融璟竹材科技有限公司。在竹纖維提取車間,志愿者們發現,這家以竹材精深加工為主的企業正面臨"竹紡織材料附加值低、產品線單一"的困境。"竹纖維的抗菌性在服裝領域有巨大潛力,但竹纖維及竹材料的提取限制了其高端領域的開發應用。"紡織工程專業學生周逸凡在調研筆記中寫道。而在湖南享同實業有限公司的箱包生產線上,團隊則捕捉到"傳統代工模式利潤薄、自主設計能力弱"的行業共性問題。“產學研合作不是紙上談兵,必須扎根實際需求。“程浩南副院長表示。在與企業負責人、技術員交流中,團隊梳理出"竹纖維技術研發""箱包功能面料創新設計"等多項關鍵技術需求清單,為后續合作錨定方向。

以協議搭建長效機制:校地雙向奔赴共育人才下午三時,連山工業園會議室內,一場聚焦"產學研可持續合作"的簽約儀式在會同縣委副書記李超的主持下舉行。紡織服裝學院與兩家企業分別簽署產學研協議,并授予"湖南工程學院實踐教學基地"牌匾。校企雙方達成共識,企業與學校合作掛牌成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并組織專業技能大賽為學生發展提供舞臺,同時為“博士下企”、大學生“筑巢回鄉”搭建研發和實習就業平臺,也為學校提供專項課題基金并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學院將組建師生科研團隊"揭榜掛帥",以“產教融3.0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聚焦開放、多元、前瞻的合作模式,強調校企對話與跨界協同,重點解決區域協同發展,“共融、共建、共促、共享”探索產教融合新路徑。計劃共建校企實習基地,推動我校懷化籍大學生就近就業。這種“課題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模式能真正打破校企壁壘。學院已計劃未來將部分畢業設計選題與企業新產品開發直接掛鉤,實現"真題真做"。
以青春踐行使命擔當:三下鄉團隊架起轉化橋梁本次活動中,促進團全體師生不僅是觀察者,更成為產學研合作的"催化劑"。帶隊教師龔旭昱透露,此次簽約只是起點,團隊將建立"1+X"跟蹤服務機制,持續對接"X"個企業項目,定期組織線上技術沙龍,并通過"三下鄉"活動形成年度調研報告,為地方政府產業規劃提供參考。

作者手記: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而產業振興離不開科技與人才的支撐。湖南工程學院紡織服裝學院2025年暑期"三下鄉"行動,跳出了傳統支教支農的單一模式,以產學研合作為紐帶,既讓高校科研資源精準滴灌縣域經濟"毛細血管",又為青年學子搭建了"把論文寫在車間里"的實踐舞臺。這種"授人以漁"的長效機制,或許正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