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助力鄉村特色產業發展,7月7日,湖南工程學院紡織服裝學院東方紅青春“織”約鄉村振興促進團走進懷化市會同縣堡子鎮,開展以“探尋非遺技藝,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實地調研、非遺體驗、宣傳片制作等方式,為懷化市非遺項目——會同手工柴火月餅的傳承與創新注入青春活力。

柴火匠心:觸摸非遺的溫度
在堡子鎮向家柴火月餅生產車間,志愿者們跟隨非遺傳承人粟衛的講解,近距離觀摩了柴火月餅的制作全流程。從手工揉面、包餡、沾芝麻到柴火烤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侗鄉匠人的智慧。“柴火烤制的月餅外酥里嫩,芝麻香和山茶油香交融,這是工業化生產無法復制的味道!”實踐團隊長周逸凡在體驗制作后感嘆。
據悉,會同柴火月餅制作技藝于2025年入選懷化市非遺名錄,其獨特之處在于堅持古法柴火烘焙,并創新開發了蛋黃、板栗、牛肉等十余種口味,年銷售額突破5500萬元,帶動當地百余村民就業。
青春行動:多維賦能非遺推廣
為擴大柴火月餅的品牌影響力,實踐團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多措并舉助力非遺“破圈”:
實踐團隊員們搭建臨時攝影棚,通過鏡頭展示月餅制作工藝,結合堡子鎮的山水風光與民情風俗創作“文旅+非遺”的短視頻,通過平臺助力,推進柴火月餅知名度,增加受眾群體,拓寬產品銷路。并結合侗族紋樣與月餅文化,設計系列文創包裝,賦予傳統美食年輕化表達,增添文創設計新意。月餅廠區附近新建非遺文化體驗館,策劃“非遺工坊開放日”,邀請廣大游客參與月餅制作,沉浸式體驗非遺制作,播撒文化傳承的種子。

政校合力:共筑鄉村振興“甜蜜鏈”
堡子鎮黨委書記周吉恩表示,鎮政府正規劃建設月餅產業園,整合8家作坊實現規范化生產,并通過舉辦月餅文化節、打造體驗館推動文旅融合。“大學生們的創意推廣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未來將深化校地合作,讓非遺技藝成為鄉村振興的‘金名片’。”

結語
從記憶中的中秋味道到四季飄香的“非遺IP”,會同柴火月餅的產業化之路正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生動縮影。湖南工程學院實踐團以青春之力架起非遺與市場的橋梁,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團隊成員陳星宇表示:“這次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既要守住傳統的‘根’,也要插上創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