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雙向賦能
發布時間:2025-07-09 閱讀:
7月4日清晨,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紅弋涇行"團隊踏上了涇縣文化調研之旅。首站來到鄭國民油布傘工坊,這里不僅是傳統工藝的傳承基地,更是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文化空間。
在工坊的原料倉庫,鄭師傅拿起一根毛竹解釋道:"我們只選用優質竹子,這樣的材質才能保證傘骨的強度和韌性。"在制作車間,隊員們目睹了老師傅們精湛的技藝:一位老師傅正在用特制的刀具將傘骨削成完美的弧形,這個動作他已經重復了四十年。
鄭國民特別向團隊展示了工坊的創新發展之路:"我們建立了'傳統+創新'的雙軌制模式。傳統產品堅持古法制作,主要面向收藏市場;創新產品則融入現代元素,主打年輕消費群體。"他拿起一把傘介紹道:"這款產品我們采用了防水技術,既保留了傳統的外觀,又大大提升了實用性。"
下午,團隊來到查濟古鎮開展深入調研。這座被譽為"活著的明清建筑博物館"的古鎮,讓隊員們嘆為觀止。在祠堂,隊員們發現梁架上的木雕保存完好,雕刻的歷史故事依然清晰可見。但同時也注意到,部分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需保護修繕。
通過了解,團隊了解到:古鎮正在實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完成核心區50處古建筑的修繕工作。但資金缺口較大,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是主要制約因素。
在游客中心,團隊偶遇了一個來自上海的大學生寫生團。帶隊老師表示:"我們每年都會帶學生來這里寫生,但感覺商業化氣息越來越濃,原生態的東西在減少。"這個反饋引起了團隊的深思。
調研結束前,團隊提出了初步建議:建立"非遺工坊+寫生基地+康養中心"的融合發展模式,既保護傳統文化,又創造經濟價值。此次調研形成的2萬字調研報告,將為后續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作者: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系 紅弋涇行暑期社會實踐團 楊露、郭瑤 來源:大學生網報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