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范大學青春三下鄉(xiāng) | 浮梁潭口尋古燈,紙剪燭映續(xù)華章
發(fā)布時間:2025-07-09 閱讀:
青春三下鄉(xiāng)|浮梁潭口尋古燈,紙剪燭映續(xù)華章
燈影千年,匠心守護。2025年7月8日,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瓷源茶韻•浮梁拾光”中華文化傳承團隊員們深入浮梁縣興田鄉(xiāng)潭口村,探訪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珍珠燈”。通過“訪傳承人+觀歷史+動手制”的沉浸式體驗,揭開了這盞千年御賜燈彩的神秘面紗,親身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精湛的制作技藝。
01御賜珍珠燈,鑾駕耀千年

珍珠燈成品展示
外國語學院隊員們化身“非遺尋燈人”,在潭口村資深傳承人汪慶和師傅的引領下,走進了“珍珠燈”的千年傳奇。汪師傅娓娓道來,隊員們凝神傾聽:此燈始于唐玄宗年間,原名“五谷豐登燈”,承載著先民對豐收的祈愿。至北宋真宗年間,御賜更名為“珍珠燈”,并特許增添象征皇家威嚴的“半副鑾駕燈”。汪師傅強調(diào),這份由皇帝親賜燈名的殊榮,在全國燈彩中都屬鳳毛麟角,奠定了“珍珠燈”獨一無二的地位。燈隊依照傳統(tǒng),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三至十五在本村舞動,儀式莊嚴肅穆,蘊含著深厚的祭祖情懷與對新年五谷豐登的祈愿。隊員們注視著祠堂中珍藏的燈架和老照片,仿佛穿越時空,觸摸到那份沉甸甸的傳承擔當與千年不變的鄉(xiāng)土堅守。
02巧手裁彩紙,匠心賦燈韻

汪師傅帶領大家實操
在汪師傅帶領下,隊員們于汪家祠堂體驗“珍珠燈”制作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第一步糊燈面:需將白色底紙精準裁剪成匹配燈面的形狀,尺寸差錯會導致不服帖。接著均勻涂抹漿糊,將白紙平整裱糊在竹架上。“手要穩(wěn),心要細,推平不能有氣泡褶皺。”隊員們屏息凝神,力求燈面光滑。

實踐隊剪紙成果
第二步裁華箋:隊員們用黃、紅、綠三色“種花紙”裁剪象征吉祥的花朵。更具挑戰(zhàn)的是用紅紙剪蜈蚣,需細致穩(wěn)定的手法,汪師傅耐心指導著每一剪。剪好的蜈蚣、蝴蝶與花朵被精心粘貼在燈面固定位置,為素雅燈體注入生機與民俗韻味。完成后的燈體需靜置風干。汪師傅介紹,正月吉時燈內(nèi)放置蠟燭,燭光穿透彩紙,這些花鳥蟲獸便會在光影中舞動,映照出祈福納祥的華美篇章。
03古禮蘊新思,傳承路未央

實踐隊制作成果
在動手實踐之余,隊員們也圍繞“珍珠燈”的現(xiàn)狀與傳承,與汪師傅進行了深入交流。作為傳承千年的活化石,“珍珠燈”有著極其嚴格的儀式規(guī)程,包括起燈、祭祀、游燈表演和收燈四個步驟。他坦言,完整儀式的傳承面臨挑戰(zhàn),尤其是年輕一代大多外出務工,缺乏學習實操的時間和精力。然而,潭口村人守護祖業(yè)的決心歷經(jīng)千年從未動搖,他們將傳承初心與匠心堅守相結合,立足燈彩傳統(tǒng),面向熠熠未來,歡迎更多年輕一代的大學生深入鄉(xiāng)村,動手制作,讓“珍珠燈”的流光彩韻映在更多人的眼中。走過這段實踐歷程,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這份傳承不僅是對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更是對浮梁獨特歷史記憶和文化自信的堅守。如何在恪守傳統(tǒng)本真與探索長遠發(fā)展之間找到平衡,是“珍珠燈”乃至眾多非遺項目延續(xù)生機的關鍵。

實踐隊與汪師傅的合影
此行落幕,隊員們心中已點亮一盞不滅的明燈。它映照著潭口村人千年守護的堅韌,也輝映著浮梁獨特的歷史光華。傳承之路雖挑戰(zhàn)重重,但守護技藝即守護文化根脈。唯有吸引更多年輕心靈走進鄉(xiāng)村,讓傳統(tǒng)智慧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這凝聚匠心的“珍珠燈”,方能穿透歲月,照亮更遠的前程,讓文化薪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作者:韓修悅,趙丹,周勤,陳炯英,胡嘉怡,江安琪,紀益群,蘇婷惠,學校: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韓修悅 江安琪 趙丹 胡嘉怡 周勤 陳炯英 蘇婷惠 紀益群 來源: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瓷源茶韻 浮梁拾光” 中華文化傳承團
三下鄉(xiāng)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