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團與留守兒童家庭進行深入訪談。謝宛錚攝
實踐團向白洲小學校長進行訪談并匯報調研成果。謝宛錚攝
實踐團成員與茶陵縣界首鎮黨群活動中心黨建干部陳寶連合影
6月27日至7月4日,為鄉村家庭、學校及基層政府制定短視頻使用規范提供科學依據,提升鄉村數字素養教育水平,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心田耕映,影潤鄉童”暑期實踐團赴株洲市茶陵縣界首鎮白洲村開展社會調研活動。
實踐團向村內小學留守兒童群體下發調查問卷,組織焦點小組進行訪談,與留守兒童家長、白洲小學校長和老師、村總支部委員會黨建專干等進行深入訪談,挖掘目前鄉村數字素養教育的短板與潛在需求。
界首鎮白洲小學校長譚青松提到,為切實保障教育公平、深化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學校現已踐行“七彩夏日”走訪計劃,落實資助金到位狀況,關愛困境學生,同時關注學生數字素養教育。村總支部白洲村總支部通過舉辦公共活動、建立婦女兒童文化服務窗口等舉措,積極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鄉村教育中的實踐應用。此外,村總支部還依托數字鄉村平臺和視頻監控系統,推進“互聯網+”社會治理模式,為鄉村兒童的數字教育環境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持。這些工作為后續開展數字素養培育奠定了社區基礎,但仍需進一步解決留守兒童在媒介使用、家庭監管和教育資源獲取等方面的現實困境。
調研過程中,實踐團發現三個主要問題:一是留守兒童的家長普遍知識水平有限從而易被網絡信息誤導,且對短視頻負面影響的刻板印象較大,難以對兒童媒介認知積極影響;二是留守兒童家庭多為隔輩家長陪伴兒童,對其電子設備使用監管不足,青少年模式實際效果低下;三是生源缺乏的背景下,留守兒童面臨小學合并后上學通勤時間長的現實困境,加劇他們接觸優質媒介素養教育的難度。
針對這些現象,實踐團向白洲小學校長報告調研結果,并向村委會提出建議,如家校聯合共同制定短視頻使用規則、引導孩子參與正向短視頻創作、充分盤活公共場地資源發展替代性活動等。實踐團鼓勵家長也要主動融入新媒體時代,重視自身媒介素養的提高,同時關注短視頻流行下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對于此次調研活動,白洲小學校長張曉華表示:“你們第一次到白洲村來,給孩子們帶來了新穎的體驗,也給家長和學校改進教育內容提了好建議。”此后,實踐團也繼續專注推進鄉村兒童數字素養提升,關注兒童身心健康,助力鄉村教育的發展。充分發揮短視頻的優勢,鄉村兒童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身心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