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故窯遺韻,叩問傳承之惑 6月30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學“薪火計劃”非遺文化保護實踐團隊從學校南門出發,奔赴界首中原十三窯所在地——田營鎮,這里是界首彩陶的主要發源與傳承地。團隊此行旨在通過實地調研與實踐,搭建起高校學子與非遺文化的橋梁,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遺技藝煥發新生,讓界首彩陶這一民族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團隊成員抵達后,在田營鎮韓樓村完成住宿安置。
圖為團隊成員走訪調研當地居民。 李心妍 攝
當日下午,團隊成員在韓樓村、計窯村等地開展走訪調研。調研面向當地居民、商鋪老板、小攤從業者、學生、彩陶老一輩從業者等不同群體,圍繞界首彩陶文化的認知程度、當地發展歷史、目前產業化程度以及年輕人對其發展的影響等焦點問題展開。據了解,20年前當地幾乎家家戶戶從事彩陶相關產業,生產日用陶盆陶罐,也存在眾多彩陶廠。然而,受新興產業沖擊,加之陶器產業費力、工藝繁瑣、利潤低等因素,彩陶產業逐漸在當地產業中式微。不過,如今學校和政府正加大對界首彩陶的保護與宣傳力度,包括舉辦宣傳講座,以及在阜陽科技工程學校設立彩陶相關專業等。調研結束后,在當地人指引下,團隊來到計窯村保存較為完好的老窯址,該窯址現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但因年久失修,雜草叢生,無人專門管理,僅立有省、市文物保護單位標牌,且被鐵皮包圍,無法進入。團隊此次以返鄉大學生身份進行非遺文化保護宣傳,受到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與高度贊揚。
對話匠心薪火,觸摸藝術脈搏 7月1日上午,團隊來到界首彩陶館,在傳承人邢淑芹老師帶領下進行參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邢老師從民間收集的民用陶器,如陶盆、陶罐、陶制鼓風機、釀酒陶具等。隨后,團隊參觀了“王京勝非遺工作室”和“閆玉敏非遺工作室”,欣賞了二位大師的水月觀音、十二樂俑、青春、江淮母親等代表性作品,并了解了他們創作背后的故事與對彩陶的深厚情結。作為閆玉敏老師的關門弟子,邢淑芹老師深受其影響,不斷推動彩陶產業創新。在中原十三窯展覽館中,團隊看到邢老師眾多作品在器形、色彩上的創新變化,還見識到她利用彩陶制作的各類文創產品。參觀后,團隊成員對邢老師進行訪談,深入探討界首彩陶的傳承發展以及青年人傳承保護的路徑。之后,在邢老師工作室,團隊成員跟隨盧老師學習拉坯、修坯、刻畫等制作工藝,并將“薪火計劃”會徽刻制在彩陶之上。
圖為桂老師帶領團隊成員參觀彩陶展覽館。 李心妍 攝
當日下午,團隊前往界首博物館,在桂老師帶領下參觀彩陶展覽館,了解界首彩陶上千年的發展歷程。從古老文物到現代文創,界首彩陶的歷史積淀體現在器形演變、紋飾創新和工藝進步上。單就紋飾而言,從宋代花鳥魚蟲、清代小說人物,到革命時期紅色文化,再到融合敦煌文化及獨特創新,界首彩陶吸收剪紙、書畫、雕塑等藝術手法,形成自身特色。隨后,團隊來到界首市文化活動中心,參觀彩陶展覽,并在界首剪紙傳承人劉老師指導下體驗界首剪紙,還與市文化館館長對接,完成安徽理工大學美育實踐基地掛牌儀式。
深研技藝精髓,共繪傳承新篇 7月2日上午,團隊來到本次“三下鄉”活動的最后一站——界首工藝陶瓷廠,這里也是彩陶藝術家盧莉華與其兄長盧華大師的工作室所在地。界首以該廠為中心對周邊進行擴建,建成了陶藝公園。陶瓷廠內保留著老廠址、彩陶制作廳、陶泥存放廳、大師工作室和彩陶展覽館等。團隊成員先在展覽館欣賞了盧莉華、盧華二位老師的彩陶作品,其中盧莉華老師的代表作刀馬人令人印象深刻。接著,成員們現場觀摩了盧華老師給陶器上第一遍化妝圖的過程。據悉,上化妝圖是界首彩陶制作的一大特色,需先在修好的坯上涂棕褐色薄泥漿,晾干后再涂灰白色灰泥,晾干后再次修坯方可刻畫,如此能形成灰白色底的褐色圖案,借鑒了界首剪紙的鏤空藝術。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彩陶藝術家盧莉華老師。 李心妍 攝
期間,團隊有幸采訪了盧莉華老師。她回憶起兒時與哥哥在工藝陶瓷廠跟隨父親學習彩陶的經歷,還提及韓美林大師來廠指導工作時對自己藝術風格和思想的深遠影響。采訪中,盧莉華老師一邊與團隊交流,一邊刻畫陶器紋飾刀馬人,團隊成員全程觀摩了大師的精湛技藝。盧老師以《賣油翁》為例,勉勵同學們以興趣為動力,憑借熱愛與堅持成就事業。此外,雙方還就界首彩陶的傳承困境、產業化現狀以及青年人融入非遺傳承等問題展開深入交流。
(通訊員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