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傳統工藝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6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學“薪火計劃”非遺文化調研團赴安徽界首,開啟為期一周的界首彩陶專項調研。
調研期間,實踐團通過實地考察彩陶燒制工坊、走訪當地文化場館、深度訪談非遺傳承人,以及親身體驗拉坯、彩繪等核心技藝,系統記錄界首彩陶這一國家級非遺的傳承現狀。團隊成員以青年視角聚焦傳統工藝在現代語境下的發展路徑,通過影像記錄、口述史采集、創新設計研討等方式,為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積累一手資料。
此次調研既展現了安理學子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熱情,也為界首彩陶的活態傳承注入青春智慧,推動非遺技藝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生機。
青春接力:分路調研解碼文化基因
團隊成員于上午到達界首中原十三窯所在地、界首彩陶的發源地——田營鎮,在韓樓村進行團隊住宿安置。
圖為調研團成員走訪調研當地居民。李心妍 攝
當日下午,調研實踐團以田營鎮為核心調研區域,采取“分組下沉、多點聯動”模式,深入韓樓村、計窯村等非遺文化富集村落,構建起覆蓋生產源頭、民居生活、產業節點的立體調研網絡。團隊針對界首彩陶文化認知度、歷史脈絡、產業化現狀及青年影響四大維度展開焦點調研和系統性走訪,分層觸達當地居民、商鋪經營者、作坊從業者、在校學生及資深匠人等多元群體,通過問卷采集與20余場深度訪談,還原出一幅跨越世紀的產業興衰圖景。
此次調研既打撈起鄉土記憶中“泥土經濟”的黃金時代,也見證著非遺在政策扶持與代際接力下的復蘇微光,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基層樣本。調研以青春視角鏈接傳統與現代,讓界首彩陶這一非遺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機。

圖為調研團成員走訪調研當地居民。李心妍 攝
古窯探秘:探訪窯址叩問歲月年輪
調研收官之際,團隊在村民向導帶領下抵達計窯村“十三窯老窯址”——這片目前皖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陶窯遺址,雖已被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卻因年久失修呈現蕭瑟景象:窯體夯土墻體斑駁龜裂,遺址區內荒草叢生沒及膝蓋,僅存的省、市兩級文保立牌在風雨中字跡模糊。環繞遺址的鐵皮圍擋雖標注“保護區域”,但多處破損的圍欄仍難掩其無人管護的窘境,考古專家口中“曾見證界首彩陶半壁江山”的千年窯火遺跡,如今在荒野中靜默訴說著歲月滄桑。現場可見,部分窯體結構已出現坍塌風險,散落的古代陶片與叢生雜草形成鮮明對比,亟待系統性保護修繕以喚醒這份沉睡的文化遺產。

圖為計窯村“十三窯老窯址”。田澤坤 攝
不辱使命:返鄉實踐獲鄉土溫情回應
與老窯址的沉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鄉土社會對調研團隊的熱忱回應。調研期間,安徽理工大學實踐團成員的青春身影穿梭于田營鎮街巷,其“返鄉大學生+非遺保護”的雙重身份引發當地居民熱烈反響。當得知安徽理工大學學子以“返鄉青年”身份開展非遺保護宣傳時,計窯村的老匠人、當地村民熱情地為團隊提供幫助。這份來自基層的認可,讓團隊成員手中的調研筆記更添沉甸甸的文化分量——在鐵皮圍擋與雜草之間,青春實踐正嘗試為沉睡的文化遺產架起連接現實的橋梁。

圖為調研團成員出發前合影。李心妍 攝
通訊員 李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