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是我家
發布時間:2024-10-23 閱讀:
步入耄耋之年,鄉愁就像發酵的米酒越釀越濃,成了回老家的念想。2024年春節,趁家人團聚之機,和老伴回鄉下看望大哥的遺孀。
我的老家位于閩南西北部山區的華安縣,全鄉僅僅3個村,屈指可數。我的村名不見經傳,四周重巒疊嶂,交通不便,由于閉塞,長期摘不掉落后、貧窮兩頂帽子。
那天租了一輛小車,從漳州市區出發,高速公路像一條巨龍穿山越澗,鉆過八個隧洞,從黃棗出口拐入縣道,跨過鷹廈鐵路又繞了幾個彎,爬了幾道坡,一個多小時,才見到路邊一塊“前嶺村”的大牌。下了水泥路面的長坡,老伴膽戰心驚地問:“老頭,你可記得40年前我們帶著兩個小女到仙溪趕火車那一幕?”
畢生難忘啊。那天暴雨滂沱,攔輛突突手扶拖拉機坐了上去,行走在坡陡路彎的機耕道上,一身泥濘,年幼的小女像在拖拉機上跳芭蕾,嚇破了膽大呼大叫。輪子打滑,司機急剎車,老婆喊停:“走路吧!”徒步到縣道,一身水兩腳泥,四只落湯雞。大女兒哀求道:“爸爸,以后別回老家了,我怕!”而今,山溝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跨過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一道坎。
老家舊厝三間土墻瓦房,是20世紀50年代初,父親與兄弟分家后自建的平房,十多年后戴帽子,再加高成了兩層樓房。我三兄弟和父母都在這座厝里生活。如今“寒舍”經改造鋪了地板磚,新建廚房、衛生間和浴室,舊土墻裝修粉刷一新。鳥槍換炮啊,集體化時期門口是一片水田,大雨便“水漫金山”,蝦兵蟹將可見。如今綠蔭中一幢幢新建別墅,平坦的村道直通家家戶戶。我家舊厝路兩旁種了一排甘藍菜替代竹籬笆,南瓜、冬瓜、絲瓜棚上只剩枯藤,摘下果實收藏于冬儲室;而芥菜、白菜、花菜葉面上的水珠,在陽光下閃爍;欲紫未紫的長茄笑盈盈掛在枝葉間;蒜、姜、蔥、椒等應有盡有,生機勃勃,隨用隨采……屋角禽舍有大群獅頭鵝、番鴨“咖咖”叫著,一只彩翅大公雞跳上竹籬昂首高歌,唱出紅太陽。
中午大嫂設便宴接風,廚藝雖農家式,但富有特色,有機蔬菜屋角采,土生雞鴨自家養,燉湯、鹽烤都鮮美。還有冬筍炒肉絲,苦菜熬大腸,外加馬齒莧冷盤。滿滿一桌鄉土佳肴讓我鄉愁綿長。閩南有“過年吃蚶大趁錢”習俗,春節泥蚶必不可少。桌上有把小剪子,我雖常進城里飯店,卻從沒見過此物。侄媳解釋:“開蚶的助器呀。”她舉起剪子做示范,兩片刀插進泥蚶背部,手柄一捏,“啪”泥蚶乖乖張開口子。一盤八寶芋泥端上來,小侄孫女還用起西餐小叉子。我以為,脫了貧荷包鼓,農民生活改善,生活方式也變了。從農家餐桌上使用“新武器”可見城鄉差別正在逐步縮小呢!
屋后緊靠大山,山泉源源不斷。過去,村民飲水從山上鋪根竹筒,直接引水進廚房、入水缸。祖祖輩輩從來沒有人過問飲水衛生不衛生。唯有新時代,黨和政府關心咱老百姓的喝水大事,國家還給補助。從蓄水池埋設PPR塑料管道,將干干凈凈的自來水引入各家各戶。大嫂一人留守老家,孩子們節假日都回來足有二三十人,新建兩浴室和衛生間,讓我沒想到的屋頂上還安了一臺清華太陽能熱水器,政府補貼一半。難怪老百姓說:“幸福生活真是好,喝的是天賜的自來水,洗澡花太陽的錢,既環保又節能。”衛生間不比城里差,屋后那三代人用過的茅廁已不見蹤影。
太陽西斜,吃過晚飯,我拉上老伴來到大埕邊一棵杧果樹下,有一條從山上經過厝邊的水溝,清澈透明,上下坎的落差形成的小瀑布,水潭雪白的水花翻滾。引得“泥深不知處”的月鱧們從淤泥鉆出來,在水流入口處或沉靜或歡蹦地嬉水。 一條月鱧魚帶著三尾小囝在水里恬然出沒嬉戲,足有半斤重呢。“姑代姑代——”我高興地大叫起來,老伴還被我嚇了一跳。月鱧魚,閩南話叫“姑代”,又稱七星魚、山花魚,頭大而寬扁,吻短而圓鈍。日伏夜出,以魚蝦、水生昆蟲等為食。兒時,我放學回家夏天光著屁股下河摸魚,下田捉姑代;后來大量使用農藥除蟲劑,加上嘴饞,吃野生動物劣習盛行,水田、河溝里的月鱧魚和其他魚、蛙類幾乎絕跡。在既往生活里,我也做過不少殘忍事,每當要面對這些行為時,我習慣以年少無知加以遮蔽。大侄走過來說:“現在政府講生態和諧,投資改善環境,咱老百姓也懂得保護野生動物。”有生之年能聽到這樣的消息確實令我安慰。
傍晚,嫂子陪我到晚輩家走走。侄女的厝前幾株一兩米高的紅美人柑樹掛果累累,在路燈的映照下,一盞盞太陽能黃色粘板上粘著不少的害蟲,一只被粘住翅膀的蚊子拼命地掙扎著,很快命喪粘板。柑果像玩具小燈籠,玲瓏可愛,每株至少可采七八十斤。在我的印象中,山溝里的老實農民只會擺弄水稻、地瓜之類。難得迎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政府引導農民放開手腳調整種植業結構,開山種果;推廣科技引良種,真應了“換種子卡贏(勝過)做生意”的閩南俗語;再加網上銷售產品,牽牛鼻,抓根本,打贏了一場農業經濟翻身仗。我的侄女婿長期身體有病,還享受政府救濟補助。如今也與村里的貧困戶同時脫貧致富;“嘀”這時侄女的手機響了,原來是北京水果批發市場來要貨的。村里的農特產品不怕滯銷,侄女很有把握地說:“只要講特色,求品質,守誠信,不愁賣不掉。”這里的農產品多數在網上銷售,人在家等收錢。
一大早,我到下樓村給初中老郭同學拜年,剛到他家門口,老郭腳上趿著拖鞋手提分類的垃圾,走到路邊垃圾收集箱。打過招呼,我問:“農村實行垃圾分類,老百姓能做到嗎?”他絲毫沒有改變孩時的樂觀豁達性格,哈哈大笑說:“政府為咱花錢出力改善環境,提升農民生活品質,都是為咱百姓好,哪有不做的理呢!”
家鄉美,遠看就像一幅水彩畫,人似畫中人。我很有感觸地對老同學說:“太平盛世,人心思變,千變萬變,改變農民的思想才是根本。唾棄了集體生產舊殼子,小鬼當家,與時俱進,人人都是過海的八仙。”
美麗鄉村是我家!我的家鄉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縮影。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黑頸鶴回來了
- 自從有了“陽光城”的美譽,一入冬,威寧的天氣愈發爭氣的晴朗,天空變得更加湛藍高遠,草海變得更加清澈碧綠。
- 10-24
- 美麗鄉村是我家
- 步入耄耋之年,鄉愁就像發酵的米酒越釀越濃,成了回老家的念想。2024年春節,趁家人團聚之機,和老伴回鄉下看望大哥的遺孀。
- 10-23
- 小院 小狗
- 春來郁郁蔥蔥,夏至姹紫嫣紅,秋臨果園飄香,嚴冬溫馨明凈......寒來暑往,春華秋實,一方小院,帶給我的不只是收獲,還有內心的寧靜!
- 10-23
- 神仙居住的地方
-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灑滿房間時,你不由得感嘆:又一個充滿溫暖的日子開始了!
- 10-23
- 春游秋賞南宮湖
- 家鄉在華北平原、冀南大地,有商貿“旱碼頭”、抗戰“小延安”之譽。
- 10-23
- 我心中的那一灣碧水
- 每每想起兒時家鄉的日子,總會有一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感覺。青蔥的歲月雖漸行漸遠。
- 10-23
- 故鄉的老井
- 故鄉讓人留戀的東西有很多,可最讓我忘不了的,還是故鄉的那口老井。
- 10-23
- 綠道深深處
-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拾得周末半日閑,與先生漫游在玉環湖綠道上。
-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