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醫學子三下鄉:深度探析中醫非遺,薪火相傳中華瑰寶
發布時間:2024-08-28 閱讀:
南中醫學子三下鄉:深度探析中醫非遺,薪火相傳中華瑰寶
今年暑假,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師生組建薪火實踐團,以中醫藥非遺項目為主題,從探尋非遺生存現狀、拾遺博物館里的非遺和宣傳本地非遺項目三個方面,追溯中醫藥發展歷程、感悟非遺傳承精神、了解非遺生存現狀、探尋保護新路徑。
實踐團隊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對江蘇省內十三市的中醫藥非遺項目生存現狀、人民群眾對本地中醫藥非遺項目了解程度進行了調研,共計收集各類調查問卷1635份,采訪各級中醫藥非遺傳承項目40余個。采訪項目中致和堂膏滋藥制作技藝、雷允上六神丸制藥技藝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姜堰陳氏針灸、金壇程氏骨傷療法、灌南五妙水仙膏、江陰朱氏診法、如皋黃氏玉容丸等多個項目為省級非遺項目。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并對促進“三醫”協同發展的治理作出戰略部署,中醫藥非遺保護與傳承迎來了新的大發展戰略機遇期。目前,國家進一步完善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制度,將非遺保護從“搶救性保護”向“有效性傳承”轉變,從“單一保護”向“系統保護”轉變,例如改革人才培養體系、為非遺項目提供財政補貼、舉辦項目培訓活動等,為中醫藥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揚州市中醫院然字門中醫內科術傳承人劉曉靜醫生表明目前中醫內科的傳承方式已不局限于家傳,更多地依托于院;蛘哚t院,以名醫傳承工作室的方式進行傳承;致和堂李宗保醫生提到致和堂曾在無錫首辦技師培訓班,包含膏方、丸劑制造等培訓,并頒發培訓證書,得到了青年醫生的一致好評。
本次活動,薪火實踐團的成員們同時走進江蘇、四川、貴州3省9個市縣級博物館,挖掘中醫藥非遺展品,尋找當地獨特的中醫藥文化,向博物館人員了解非遺展品背后的故事,捋清當地非遺發展脈絡,宣揚地方中醫藥特色文化。
團隊成員赴貴州尋訪博物館中的中醫藥非遺,對貴安新區苗醫藥博物館、貴州中醫藥大學苗醫藥博物館以及凱里市苗侗醫藥博物館進行參觀。凱里市苗醫熊醫生告訴實踐團成員苗族醫藥的文化大多祖輩階傳,中醫思想理念對于苗醫的影響十分深遠,故言苗醫之源泉在于中醫,也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團隊走進江蘇、河北兩省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共計12個社區,以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結合中醫藥非遺項目宣傳的方式,面向青少年、中老年不同群體廣泛組織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累計受益人群逾千人。活動拉近群眾與中醫藥非遺項目之間的距離,對于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該實踐團的行蹤已經遍布江蘇、河北、四川、貴州、廣西5個。ㄗ灾螀^)近20座城市,各項調研和宣傳工作仍在有序進行中。實踐團成員表示,新時代的中醫學子要切實傳承、創新、發展好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中華民族瑰寶,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青春貢獻。
作者:南京中醫藥大學薪火實踐團 來源:大學生網報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