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巢湖學院經法學院“茶振三農”實踐團于7月19日至20日赴六安市霍山縣開展鄉村振興調研實踐,探索茶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實踐團首先深入大別山安徽紅色區域中心,自行探訪歷史遺跡,沉浸于豐富的大別山紅色文化之中。追尋革命先輩的紅色足跡,深切感受紅色精神中“堅守信念、不屈不撓”的堅韌品質,以及“依靠群眾、永跟黨走”的深厚情懷。通過了解紅軍戰士英勇犧牲的壯麗事跡,成員們表示心靈受到深刻洗禮,要將大別山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代代相傳。
隨后到達六安市霍山縣凡沖茶海,實踐團隊成員身著統一服裝,肩背小簍,親身體驗茶農的日常勞作。在資深茶農的悉心指導下,成員們掌握采茶的基本技巧,感受從自然到茶香的奇妙轉變。成員們表示深深知曉種茶制茶的艱辛,要傳承和弘揚中華茶文化,讓更多人能夠了解茶禮傳承茶德,體驗茶文化魅力并深刻愛上這份源自自然的饋贈。
據凡沖茶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陳為兵先生介紹,霍山縣是中國黃茶之鄉,全國茶葉生產重點縣、全國“茶產業發展百強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基地縣、全國出口農產品(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近年來在脫貧攻堅中,霍山茶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年茶季解決上萬人3—6個月的短期就業,4000多人的長期就業。在產業融合大背景下,推動茶產業與文化、旅游和教育等行業融合發展,為茶產業業態創新和茶葉效益提升開拓了新空間。
實踐團隊成員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有幸采訪到當地幾位茶農,詳細了解制茶工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以及茶葉種植所需注意的地方和當前茶葉種植與銷售所面臨的難題。當地茶農說:“一到采茶季節,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旅行團來到這里,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品嘗地道的農家菜”。茶產業是當地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是農民致富的“錢袋子”,進行深入交談后,實踐團隊得知,當前茶葉銷售仍面臨著一些挑戰,如銷售渠道過窄,銷售產品品質參差不齊,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茶葉種植規模的擴大。
巢湖學院“茶振三農”實踐團隊提出“促進紅色資源保護利用與旅游融合發展,以產業發展促進紅色文化傳播”的發展戰略。將茶葉經濟與當地大別山紅色文化緊密結合的創新思路,通過在茶園的規劃和建設中融入紅色元素,設立紅色文化展示區并且開發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茶葉產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線路,將紅色景點與茶文化體驗有機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從而帶動當地茶葉銷售,促進農民增收。當晚,實踐團還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直播促進霍山縣茶文化傳播,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霍山茶葉和紅色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實現茶山變金山的發展目標。
期間,實踐團隊帶隊教師解雪梅代表巢湖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與安徽凡沖茶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洽談了合作事宜,達成了長期合作的共識,“巢湖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正式揭牌。解雪梅表示,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經濟與法學學院學生的一次簡單的實踐活動,更是一堂生動的鄉村振興思政課,在未來的時間里,同學要把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創新打造出一條文旅發展新思路,不斷為鄉村貢獻出智慧、高效的方案。
巢湖學院“茶振三農”實踐團在霍山之行,通過實地考察與調研,深入基層了解霍山茶葉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對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有了更多思考。成員們表示,在未來,將繼續秉承“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理念,將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為霍山茶葉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通訊員 費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