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充滿探索與學習的暑期,我有幸參與了一次深入光大水務、蓑衣樊村、開心菜園以及前七村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題聚焦于鄉村污水處理與環境保護。這次實踐不僅讓我對現代污水處理技術有了直觀的認識,更深刻體會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動實踐。
走進光大水務的廠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現代化的污水處理設施和忙碌而有序的工作場景。在這里,我了解到先進的生物處理、膜處理等技術如何將渾濁不堪的污水轉化為清澈可循環利用的水資源。光大水務的工作人員詳細講解了污水處理的全過程,從進水、預處理、生化處理到深度處理、消毒排放,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科技的力量和環保的責任。這次參觀讓我深刻認識到,科技是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品質的重要支撐。
圖為“Min”能實踐團在光大水務的合影
蓑衣樊村以其獨特的濕地生態和成功的污水處理模式吸引了我們。村中采用了自然濕地與人工濕地相結合的污水處理系統,既保留了鄉村的自然風貌,又有效解決了污水排放問題。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鄉村污水處理不僅要注重技術手段,更要與當地生態環境相融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圖為“Min”能實踐團在蓑衣樊村的合影
在開心菜園,我們見證了綠色農業與污水處理的有機結合。這里采用有機種植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從源頭上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同時,菜園還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統和廢水循環利用系統,實現了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種綠色農業模式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還促進了鄉村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我深刻感受到,發展綠色農業是減少鄉村污水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圖為“Min”能實踐團在開心菜園的合影
前七村的污水處理工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通過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的方式,建立了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理機制。村民們積極參與污水處理設施的日常維護和監督,形成了良好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這種共治共享的模式不僅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還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我深刻認識到,鄉村污水處理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廣泛參與,只有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格局,才能推動鄉村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圖為“Min”能實踐團在前七村的合影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深刻感受到了污水處理在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我也看到了科技創新、生態治理、綠色農業和公眾參與在鄉村污水處理中的巨大潛力。我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積極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用所學知識為鄉村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鄉村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宜居、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