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朱雅媛龔金鳳)7月4日至17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惠溪知行”鄉村振興促進團深入古丈縣會溪村,開展為期14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緊密圍繞五大振興戰略,腳踏實地探索鄉土,以實際行動為發展添磚加瓦,在會溪村那如畫的青山綠水之中,書寫下屬于青年一代的鄉村振興壯麗篇章。
非遺與童心間架橋
團隊專項走訪省級非遺項目會溪坪傳說傳承人董清周,采集口述史料、記錄民間故事;專訪吊腳樓非遺傳承人石祖福、魯德育,深入了解全木構造、榫卯銜接的獨特技藝,記錄其“天人共生”的文化內涵及傳承困境。

圖為董清周為團隊成員講述會溪坪傳說
同時,團隊將文化傳承融入支教課堂。剪紙課上,紅紙、漆扇在孩子指尖開出非遺之花;書法課里,墨香暈染著漢字溫度;紅歌《唱支山歌給黨聽》、朗誦《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則撞開家國情懷的門。每日課后1小時的作業輔導精準幫扶留守兒童學業,為孩子們打造了“學習有樂趣、文化有傳承、陪伴有溫度”的充實假期,讓鄉村文明在代際傳遞中生生不息。

圖為團隊成員授課
茶香滿山坡,茶香富茶鄉
團隊立足會溪村茶葉、柑橘等特色產業,深入“茶王”魯隆志的茶廠、老黨員向云權的茶園及柑橘種植戶家中,全面了解茶葉生長、制作、包裝全過程,深切體會到政策支持對產業發展所帶來的顯著成效。政府每年精準發放科研人員培育的優質改良茶苗,從源頭提升茶葉品質,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同時傾力提供產業幫扶,助力產業提質增量。會溪村的特色產業正由‘種得好’穩步邁向‘賣得好’與‘附加值高’的新階段。

圖為魯隆志為團隊成員展示茶葉
乘政策東風,青年歸鄉土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團隊對話返鄉創業者粟光斌,了解其創業理念、經營模式及發展愿景,探討如何更好促進青年返鄉創業。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文化賦能”“非遺保護”“返鄉創業”等政策導向愈發清晰,粟光斌寄語青年:‘敢蓄勢以待,能沉潛蓄力;敢試錯前行,善突破創新。脫離國家戰略的創業,猶如無源之水,唯有順勢而為,方能讓初心落地生根’他激勵更多青年響應號召、反哺家鄉,讓人才振興與政策引領同向同行。

圖為粟光斌與團隊成員交流
泥土里的治理答案
團隊與村支書粟裕深度對話,詳細了解會溪村黨組織在鞏固脫貧成果、推動產業發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引領作用;深入探訪老黨員代表王洪銀、陳勝發,從他們的初心使命中汲取寶貴的基層治理智慧與經驗;團隊全力配合村干部開展調研工作,逐一走訪近百戶村民家庭,掌握他們當前面臨的主要難題,并向村民耐心宣講國家關于防返貧監測和預防詐騙的最新政策;同時全面整理村民訴求,為村黨組織精準施策提供精準詳實的數據。這些源自泥土深處的答案,正逐步轉化為會溪村鞏固振興的堅實行動指南,使組織振興從墻上的規劃變為觸手可及、生動鮮活的現實成效。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村民交談

圖為團隊成員訪問老黨員王洪銀
綠水青山間的田園詩
團隊將“生態守護”融入實踐全過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助力打造宜居鄉村。團隊協助村委會清理溪流沿岸垃圾,通過生態采風活動,用鏡頭宣傳稻田、溪流、吊腳樓的自然之美。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共識”,團隊以小行動推動大變化,讓會溪村在青山綠水的滋養中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愿景。

圖為團隊成員在小溪邊撿拾垃圾
14天的會溪村實踐,“惠溪知行”團隊把論文寫在茶山上、刻進吊腳樓的木縫里,在鄉村振興的多維探索中,找到了青春與鄉土的共振頻率。這份青春力量與鄉土情懷的碰撞,不僅為會溪村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更讓團隊成員讀懂了鄉村振興的深層內涵。
未來,團隊將帶著茶鄉的醇厚、非遺的溫度,持續跟進實踐成果轉化,讓這份扎根鄉土的努力成為鄉村振興的“青春注腳”。從一師青年的躬身實踐,到萬千青年的接力前行,青春之力終將匯聚成推動鄉村振興的磅礴動能,在廣袤鄉土間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