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牽留守童,愛暖少年 ——蘭州理工大學學子用愛書寫留守兒童的夢想篇章 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為了生活遠走他鄉,他們便成為了留守兒童 ,獨自守望著成長。他們渴望父母的擁抱,期待在遇到困難時能有家人的依靠。但他們并不孤單,因為國家站了出來,用愛編織起一張溫暖的保護網。一項項關愛留守兒童的國家公益項目相繼展開,從生活的保障到心靈的呵護,每一個細節都被納入關懷范疇。
山路迢迢,心無間。七月的東鄉福利院,陽光炙熱,“心光拾彩”實踐隊再次到來,這是他們踐行“心火潤心,筑夢東鄉”承諾的第二年,與剛從北京游學歸來的孩子們赴約。隊員們一踏入院子,孩子們眼里便漾起藏不住的歡喜抿著嘴笑,悄悄往人身邊湊。這一天,沒有“留守兒童”的標簽,只有被陪伴填滿的時光,和悄悄在孩子們眼里生長的、叫做“希望”的光。

圖為福利院小朋友剛與志愿者們見面時的場景[王駿科 攝]
京途載物歸,童言向未來 福利院的小朋友剛從北京訪學回來就被老師推到穿橙色志愿服的志愿者面前,有些害羞地打量著。老師問一個小姑娘北京好不好玩,她只嗯了一聲,身后膽大的孩子卻搶著說去了天安門、故宮,臉上滿是幸福。自我介紹后,志愿者送上小玩偶、文具等禮物,又讓孩子們在彩紙上寫下夢想。大家爭先恐后,有人想當醫生、運動員,而馬麥軒想成為解放軍為國捐軀,讓人動容。
數字藏驚喜,笑聲漫時光 活動室里風扇輕轉,志愿者將寫有數字的紙條疊成方塊摞成小塔,準備玩數字炸彈。游戲開始,孩子們興致勃勃,抽到“17”時,氣氛緊張,中了的紅布鞋小姑娘笑著表演了兒歌,贏得滿室掌聲。接著玩逢七必過,扎羊角辮的小丫頭出錯后,被鼓勵再試一次。陽光透過窗縫灑下光斑,屋里滿是數數聲、笑聲和錯了后的吐舌聲。有個小男孩故意拖長音逗大家,惹來“耍賴”的嚷嚷,卻沒人真生氣,這脆生生的歡喜漫過了整個活動室。

圖為志愿者與小朋友做游戲的瞬間[杜騫 攝]
彩筆繪童心,巧手筑夢影 活動室里,彩筆排開如彩色的河,志愿者分發黏土。有人想用黏土捏天安門,志愿者拿出北京明信片,和孩子們一起創作:彩筆畫屋檐,黏土做磚瓦梁柱。有人用綠泥做草地,也有人用藍泥捏小河仿金水河。志愿者幫忙調整泥塊,聽孩子們說著各自的想法,彩筆添云朵,黏土變城堡、花朵和紙飛機。每抹顏色藏著好奇,每塊黏土筑著夢想,志愿者溫柔守護著這些小小的心愿。

圖為志愿者與小朋友一起畫畫,做手工[杜騫 攝]
乒乓揮活力,籃球映暖光 樓前空地上,亮藍的乒乓球臺邊,志愿者和孩子們笑聲不斷。穿橙褲男孩追著球跑,志愿者輕擋逗他,滿是歡樂。不遠處籃球場上,志愿者拋球喊搶,孩子們像小鹿般奔去,球空心入網時,大家興奮跳著歡呼。陽光照在孩子們紅撲撲的臉上,喜悅與自豪洋溢,這溫暖的畫面成了福利院最美的風景。

圖為志愿者帶小朋友們運動的場景[杜騫 攝]
夕陽為福利院的院墻鍍上金邊時,孩子們把畫著北京風景的粘土作品塞進志愿者手里:“這個給你,明年帶新的來換。”這份稚嫩的交換,藏著孩子們對延續的期待,也映照著“心光拾彩”實踐隊的初心——他們深知,大學生社會實踐從來不是一次性的邂逅,而是對國家育人政策的持續回應:用五育活動筑牢成長基石,用心理陪伴溫暖心靈角落,讓“政策”從文字變成孩子們手中的畫筆、球桌上的歡笑、分享時的眼神。
作為第二年赴約的隊伍,他們今日的陪伴,是對去年承諾的兌現;而“明年再來”的約定,則是對未來的期許。“心光拾彩”始終相信,當政策的溫度通過一次次具體的實踐傳遞,當“心火”年復一年地照亮東鄉的夏日,孩子們的夢想定會在五育協同的滋養中,生長得更加茁壯。
撰稿:師國峰
初審:劉漢青
終審:蒲瑞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