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城院學子三下鄉雙減實踐:青春宣講入邊疆 理論之光照佤山
發布時間:2025-07-16 閱讀:
大學生網報7月16日電(通訊員 方雨琪)2025年7月3日至9日,昆明城市學院團委組建的“團團相伴·助力‘雙減’”志愿服務隊,踏著盛夏的熱浪深入滄源佤族自治縣,在當地教體局與團縣委的鼎力支持下,先后走進滄源縣教師發展中心、勐角鄉翁丁村委會、勐省鎮勐省小學等多地,聚焦 “‘雙減’政策如何惠及家庭” 展開專題宣講,結合毛筆字、扭扭花、格子畫等課后活動實例,讓百余位學生家長與鄉民在生動場景中感受政策實效。
“以前孩子放學回家就抱著手機,現在學校課后服務有 6 種活動可以選,根本顧不上玩手機啦!” 在勐角鄉中心完小的宣講現場,隊員們鋪開當地學校的課后服務活動表,毛筆字、扭扭花、格子畫、剪紙、超輕粘土、紅色桌游 6 類課程被紅筆圈出,“這些都是根據咱們佤族孩子的興趣設計的,比如剪紙課會教剪佤族圖騰,超輕粘土能捏出山寨里的竹樓。”
隊員舉起學生的毛筆字作品照片 —— 紙上是用佤漢雙語寫的 “我愛家鄉”,字跡雖稚嫩卻工整。“寫毛筆字能練耐心,扭扭花能學配色,這些本事比死記硬背更有用。” 坐在前排的佤族媽媽接過話:“我家娃上周用超輕粘土捏了個佤王宴模型,連寨子里的老人都夸像,這都是課后服務教的!”
“紅色桌游不僅孩子能玩,全家都能參與。” 在勐省鎮勐省小學的互動環節,隊員現場演示了紅色桌游的玩法:棋盤上印著佤族抗英斗爭、邊疆建設等本土紅色故事,玩家通過答題前進,“孩子玩的時候會問‘為什么這些人要保衛山寨’,正好能教他們愛國。”
有家長分享:“以前吃完飯各忙各的,現在孩子總拉著我們玩桌游,還會講里面的故事,家里話都多了。” 隊員補充道,這類活動既替代了無效刷題,又增進了親子關系 —— 政策實施半年來,當地學校收集到的 “親子互動故事” 比去年多了 3 倍,“就像火塘邊的聚會,人聚得越齊,日子越有滋味。”
“‘雙減’減的是負擔,增的是幸福。” 在翁丁村委會的宣講中,隊員們用兩組對比展現變化:政策前,家長每天要花 1 小時輔導作業,親子矛盾頻發;政策后,家長平均每周能和孩子共同參與 2 次課后活動延伸體驗,比如用剪紙作品裝飾家門、把超輕粘土作品送給鄰居。
“以前買輔導資料每月要花 20 塊,現在學校發活動材料,一分錢不用花。” 一位家長給隊員看手機支付記錄,“省下的錢給孩子買了毛筆和彩紙,他現在比以前愛笑多了。” 當隊員用佤語說 “政策就像山間的泉水,流到家里才能解渴” 時,在場家長紛紛點頭,窗外的陽光正好照在墻上孩子們的剪紙作品上,像一片盛開的花。
四天宣講里,實踐隊用看得見的活動、聽得懂的方言、摸得著的變化,讓 “雙減” 政策在佤山落地生根。正如一位老阿媽所說:“孩子能在玩里學本事,家里能少操心多開心,這就是最好的政策。”
作者:方雨琪 來源:大學生網報
三下鄉推薦
- 紅色記憶:大運河畔的抗戰故事
- 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古運新聲”團隊在宿遷深入調研大運河邊的紅色文化,走近抗戰老兵趙光榮和徐秀英,聆聽他們的革命故事
- 07-16
- 一師學子三下鄉:剪影流光承匠心
- 紅紙輕折,剪刀游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在指尖綻放。2025年7月16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數映紅途”鄉村振興促進團教學組成員鄒
-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