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鄉村教育發展與心理健康服務是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環節。湖南工程學院"資助+心理"教育關愛暑期實踐團赴湘鄉市山棗鎮山棗中學,通過破冰活動、心理團輔、科技實驗、勞動實踐、民生調研等形式,開展了一系列教育關愛與心理幫扶活動。實踐團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教育資源匱乏現狀及鄉村文化傳承需求,通過互動體驗、科學啟蒙、政策宣講等方式,助力鄉村兒童全面發展。調研發現,鄉村兒童存在情緒管理能力不足、科學教育資源短缺、家庭教育支持薄弱等問題。基于此,報告提出優化心理健康服務、加強城鄉教育資源聯動、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等建議,為鄉村振興中的教育幫扶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
鄉村振興、教育關愛、心理健康、留守兒童
【前言】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而心理健康服務是鄉村兒童全面發展的關鍵保障。當前,農村地區因人口外流、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教育資源與文化活動匱乏。湖南工程學院實踐團以湘鄉市山棗鎮為調研對象,通過多樣化活動探索鄉村教育幫扶的有效路徑,旨在為鄉村兒童提供情感支持、知識啟蒙和文化浸潤,同時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基層實踐依據。
【正文】
一、實踐背景
湘鄉市山棗鎮位于湖南省中部,以農業為主,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現象普遍,留守兒童占比高。山棗中學作為鎮內主要教育機構,硬件設施較為落后,缺乏專職心理教師和科學實驗設備。當地學生普遍存在學業壓力大、情感表達受限、科學興趣不足等問題。
二、實踐主題
“資助+心理”教育關愛,助力鄉村兒童成長
三、實踐地點
湖南省湘鄉市山棗鎮山棗中學及周邊村落
四、實踐過程
(1)群眾反響
在湘鄉市山棗鎮開展教育關愛實踐活動期間,我們通過入戶走訪、問卷調查和座談會等形式,深入了解當地教育現狀。走訪過程中發現,留守兒童家庭普遍存在親子溝通不足的問題,許多孩子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和父母交流的機會”。一位七年級學生告訴我們:“爸爸媽媽在外打工,每次打電話都說要好好學習,但沒人教我怎么做。”這些真實的反饋讓我們更加明確了教育關愛服務的重點方向。
(2)實地考察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走訪和深入觀察,對當地教育現狀有了全面了解。學校的基礎設施雖然基本完備,但教學設備普遍陳舊,特別是科學實驗器材嚴重不足,很多實驗課程無法正常開展。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缺乏專業的心理輔導工具和測評材料。通過與教師交流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
走訪留守兒童家庭時發現,多數孩子由祖輩照料,親子交流頻率低且內容單一。村里雖然設有文化活動場所,但參與群體以中老年人為主,青少年課余生活單調,普遍沉迷手機娛樂。圖書室藏書陳舊,借閱率低,文化活動缺乏吸引力。
(3)問題成因分析
1.心理健康服務缺失:專業人才匱乏是主要制約因素,鄉村學校普遍缺乏專職心理教師。同時,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往往被忽視,導致他們不愿主動尋求幫助。
2.教育資源不足:教育投入有限導致教學設備更新滯后,特別是實驗器材短缺嚴重。地理位置偏遠也增加了設備維護的難度,影響正常教學開展。
3.家庭教育薄弱:經濟壓力迫使父母外出務工,隔代教育存在明顯代溝。監護人普遍更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視心理成長和情感交流。
4.文化活力不足:文化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專業指導,難以滿足青少年的興趣需求。現有文化設施利用率低,內容更新慢,對青少年吸引力不足。
(4)采訪相關負責人
在得到初步結論后,實踐團成員再次聯系到朱校長,針對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成員所發現的問題進行采訪。對于部分問題,校長表示在這之前已經發現,通過一系列措施,正在有所好轉。此次訪談進一步驗證了調研結果的真實性,也為山棗中學的改進方向提供了參考依據。
(5)開展具體實踐活動
1.心理團輔
志愿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心理團體輔導活動,通過互動游戲、繪畫表達、團隊協作等形式,幫助鄉村兒童認識情緒、表達自我、樹立成長目標。
通過許多趣味游戲,如“表情模仿秀”“相似圈”“花開花落”等,迅速拉近志愿者與孩子們的距離,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在情緒管理環節,志愿者引導孩子們學習深呼吸、數數法等實用技巧,并通過“情緒漂流瓶”活動,讓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內心感受,分享自己的故事。
為幫助孩子們探索自我、樹立目標,活動設計了“生命成長樹”和“生命曼陀羅”等創意環節。孩子們在成長樹上寫下具體目標,用自然材料合作創作象征理想的圖案,將抽象愿景具象化。
志愿者們特別關注性格內向的學生,耐心引導他們參與互動,確保每位孩子都能敞開心扉。心理團體輔導活動不僅為鄉村兒童提供了情緒表達的窗口,更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幫助他們學會情緒管理、團隊協作,增強自信與自我認知能力。
2.勵志教育
志愿者們開展勵志教育活動,為鄉村兒童播撒夢想的種子。活動通過榜樣引領、互動體驗等形式,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力和成長信心。
通過講述袁隆平等時代楷模的奮斗故事,用榜樣的力量點燃孩子們心中的理想之火。在觀看成長主題動畫時,孩子們沉浸在生動的情節中,潛移默化地領悟堅持與勇氣的真諦。
為了讓夢想更加具體可感,活動設置了“寫給三年后自己的一封信”環節。孩子們認真思考、鄭重書寫,將當下的期待和對三年后的期許傾注筆端。在隨后的分享中,稚嫩卻堅定的聲音傳遞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手工制作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孩子們動手設計制作屬于自己的“夢想勛章”,在創意中表達個性,在協作中增進友誼。最后,承載著夢想的紙飛機在操場上空劃出優美弧線,象征著純真理想的美好啟航。
整個活動注重情感共鳴和體驗參與,志愿者們以溫暖陪伴和專業引導,幫助孩子們樹立自信、明確目標。這場勵志教育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迪,更為鄉村兒童的成長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動力。
3.勞動實踐教育
志愿者們組織開展勞動實踐活動,讓鄉村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勞動的快樂與價值。
活動聚焦包餃子這一傳統飲食文化體驗。在志愿者們的指導下,學生們分組協作,積極參與到包餃子的各個環節中。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學習包餃子的技巧,充分發揮想象力,包出了形態各異的餃子,有的像月牙,有的似元寶,展現了豐富的創造力。現場歡聲笑語不斷,洋溢著溫馨融洽的氛圍。
經過共同努力,數百個餃子整齊排列。當熱騰騰的餃子出鍋時,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不僅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更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勞動帶來的成就感。
4、科學實驗
科普實踐小組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于湘鄉市山棗鎮中學開展了以“科技點燃夢想,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的科普活動。活動中,志愿者們為40余名中小學生設計了水火箭發射、電動賽車組裝、茶水變色實驗及手搖發電等趣味項目。通過動手操作和互動講解,孩子們不僅掌握了基礎科學原理,還對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一位參與活動的學生興奮地說:“這些實驗太神奇了!我以后也想成為科學家,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5、政策宣講
實踐團以“政策助力夢想,教育成就未來”為主題,通過多媒體展示和互動問答的形式,向中小學生詳細介紹了國家資助政策。活動采用生動的PPT和短視頻,重點講解了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政策的最新調整,并結合實際案例說明申請流程和注意事項。在“政策知識競答”環節中,學生們積極參與,現場氣氛熱烈。活動結束后,許多學生表示:“原來國家有這么多支持政策,我們上大學的信心更足了!”
6、文藝匯演
志愿者與山棗中學學生共同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節目形式多樣,包括詩朗誦、舞蹈、合唱等。學生們通過精心排練,在舞臺上展現了青春風采。其中,《少年中國說》的朗誦鏗鏘有力,舞蹈串燒活力四射,歌曲《下一個天亮》傳遞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山棗中學朱建君校長和學生工作部劉琤部長分別致辭,并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揭牌。整場演出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更是一次生動的思想教育課。
7.共繪創意墻繪
志愿者與同學們攜手完成“悅讀成長”主題墻繪。整幅作品以攤開的巨大書本為背景基底,書頁上清晰題寫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蒼勁字跡,既點出閱讀的意義,也呼應著實踐出真知的成長理念。畫面中,承載著書本圖案的紙飛機從書頁間輕盈飛出,象征著知識托舉夢想啟航;一枚繪有星辰紋路的火箭則沖破云層、直沖天際,寓意著以不懈奮斗的沖勁追逐遠方。
繪制過程中,同學們主動提議在書本邊緣添畫了緊握鉛筆的小手、綻放的向日葵,將“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的信念藏進每一處細節。原本空白的墻面,最終化作一幅充滿生命力的成長畫卷:文字傳遞力量,紙飛機與火箭承載向往,成為激勵大家在閱讀中積淀、在奮斗中逐夢的鮮活風景。
8.紅色教育
實踐期間,實踐團前往東山書院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作為毛澤東早年求學的地方,書院承載著深厚的革命歷史。通過參觀舊址,團隊成員從珍貴的歷史資料中感受到革命先輩的遠大理想;觀看革命題材影像時,先輩們的事跡令人深受觸動。這次紅色之旅不僅是一次歷史學習,更是一次精神洗禮,激勵著團隊成員在志愿服務中傳承紅色精神,踐行時代使命。
六、實踐效果
本次“三下鄉”活動通過調研與服務的深度結合,取得了多維度、實打實的成效:
1.調研成果豐碩:團隊收集了200余份有效問卷和3萬余字的訪談記錄,全面了解了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山棗中學優化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2.學生成長顯著:通過政策宣傳和心理輔導,學生對資助政策的認知度大幅提升,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學習積極性明顯增強。
3.校園氛圍改善:科普活動、墻繪創作等為校園注入了活力,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提升。
4.長效機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的成立為校地合作搭建了平臺,未來將通過線上輔導和資源共享延續幫扶效果。
七、活動總結
本次在山棗鎮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次集調研與服務于一體的有益探索。從聚焦資助認知與心理狀況的分層調研,到涵蓋心理團輔、勵志教育、勞動實踐等多維度的實踐服務,活動始終圍繞鄉村中小學生的成長需求展開。
調研為后續服務提供了精準方向,讓各項活動能直擊學生痛點與需求;而多樣化的實踐服務則切實為學生帶來了成長與改變,不僅提升了他們對資助政策的知曉度、緩解了心理壓力,還激發了學習動力、增強了團隊協作等能力,更在校園中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氛圍。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的建立,讓活動效果得以延續,從短期的實踐服務延伸為長期的校地合作幫扶。整體而言,此次活動既為鄉村教育發展貢獻了實際力量,也讓參與的志愿者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實現了服務他人與自我成長的雙重價值,是一次富有意義且成效顯著的社會實踐活動。
(通訊員劉晨晨)

圖為實踐團與山棗中學校長及學生們合影。 鄧佳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