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童行·漆扇里的東方美學: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攜手新業態家庭兒童共赴“漆扇”之旅
7月14日電(通訊員 劉飛逸)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兒童尤其是新業態家庭子女對非遺漆扇文化的認知與傳承,7月14日,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羽夕陽悅,微光暖人心”社會實踐服務團走進南通市崇川區鳳凰社區,精心策劃并成功開展了“漆韻扇香 非遺手作”主題活動。考慮到新業態家庭的孩子們日常文化體驗的機會相對較少,此次活動特別為他們搭建起接觸非遺漆扇文化的橋梁。通過文化科普、實踐體驗與創意創作,10余名兒童在沉浸式學習中感受傳統工藝魅力,親手制作出獨一無二的漆扇作品。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范洪旭和李耀華以“漆韻扇香 非遺手作”為主題,通過PPT演示與實物展示,將漆扇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娓娓道來。他們介紹道,漆扇起源于東漢,盛行于唐宋,集漆藝、雕刻、繪畫于一體,不僅是納涼工具,更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珍愛之物。古代漆扇制作需歷經選骨、制胎、裱糊、繪畫、髹漆、打磨等12道工序,其中天然生漆的耐潮、耐腐蝕特性,讓漆扇歷經千年仍能保存完好。為拉近兒童與非遺漆扇的距離,兩位團隊成員通過展示明代剔紅漆扇與現代創新漆扇的對比圖,引導孩子們觀察傳統“八寶紋”與現代“抽象水墨”的差異,并用趣味問答普及“大漆”與“化學漆”的區別,現場互動熱烈,孩子們在搶答中厘清了非遺技藝的獨特價值。
理論科普后,活動進入實踐環節。通過現場演示“漂漆”技法:將朱紅、靛藍、金粉等天然顏料滴入清水,用竹簽輕攪形成流動的紋路,再將扇面緩緩浸入水中。漆液在扇面暈染出獨一無二的“山水畫卷”,引得孩子們屏息凝神,驚嘆聲此起彼伏。隨后,每位兒童領取空白扇子和工具包,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開始創作。有的孩子嘗試“漸變星空”效果,用滴管層層疊加色彩;有的則以金粉勾勒“金魚戲蓮”圖案,模仿傳統剔紅工藝。10歲的王同學舉著扇子興奮地說:“我做了把‘銀河扇’,晚上要拿給爸爸媽媽看!”整個屋子里,歡聲笑語與漆香交織,傳統技藝在指尖煥發新生。
一把漆扇,半日時光。從文化解碼到匠心實踐,從個體創作到集體傳承,這場活動不僅讓兒童特別是新業態家庭子女觸摸到了非遺漆扇的溫度,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這顆種子會隨著時光生長,在孩子們未來的日子里悄然發芽。他們或許會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把漆扇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也或許會成為創新者,讓傳統漆扇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讓這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