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學“柑筑未來”暑期實踐隊積極響應“三下鄉”號召,于7月5日至9日扎根四川省蒲江縣西來鎮鐵牛村,開展為期5天的鄉村振興主題實踐。實踐隊成員綜合運用走訪調研、深度訪談、親身體驗等多種方式,聚焦鐵牛村在黨建強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維度的創新做法,深入基層一線,在實踐中學習思考,貢獻青春智慧。
黨建引領強根基,解碼鄉村治理“鐵牛模式”
7月5日,實踐隊首先來到鐵牛村村委會及黨務服務中心,在鐵牛村徐書記的帶領下參觀了村級組織活動陣地,詳細了解了該村的基本概況、黨建工作體系及“黨建+鄉村治理”的運行模式。座談會上,徐書記結合鐵牛村的發展歷程,講述了如何通過強化黨組織凝聚力,帶動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破解發展難題的故事,“從‘散沙’到‘合力’,黨建引領是鐵牛村蛻變的關鍵。”實踐隊成員在筆記中這樣寫道,深刻感受到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主心骨”作用。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鐵牛村徐書記進行座談訪問)
產業賦能促振興,感受特色發展“新活力”
7月6日至7日,實踐隊聚焦鐵牛村特色產業與生態發展路徑,先后走進丑美阿柑果樂園、丑美生活館及“近零碳”實踐場景。在丑美阿柑果樂園,成員們實地觀察柑橘種植標準化流程,了解“農業+文旅”融合的運營模式——從鮮果采摘到深加工產品開發,再到以“丑美”為IP的鄉村文創,一條產業鏈讓小柑橘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金果子”。丑美生活館與鐵牛大講堂則展現了鄉村文化的“軟實力”,這里既是村民學習技能、交流議事的場所,也是對外展示鄉村美學與在地文化的窗口。

(圖為實踐隊成員觀看鐵牛大講堂)
而7月7日的“近零碳”主題調研更讓團隊眼前一亮。沿著鐵牛村近零碳行動地圖,奧北×再生倉庫的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垃圾清潔小屋的智能化分類管理、魚塘尾水處理人工濕地的生態凈化系統,以及種養循環幸福雞舍的“糞污-有機肥-果園”閉環鏈條,無不體現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鐵牛村用細節詮釋了‘低碳’不是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發展邏輯”。

(圖為實踐隊成員學習奧北×再生倉庫)
扎根群眾聽心聲,觸摸鄉村振興“溫度與深度”
深入群眾才能讀懂鄉村。7月8日,實踐隊兵分多路,在鐵牛水鄉廣場與村史館開展調研:有的與納涼的村民拉家常,聽他們講述“住有所居、業有所興”的生活變化;有的與往來游客交流,了解鄉村旅游帶來的體驗感與吸引力;還有的專訪種植大戶,學習規模化種植的技術經驗與市場開拓心得。村史館內,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串聯起鐵牛村從傳統農業村到“網紅打卡地”的變遷史,讓成員們對“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店鋪老板進行溝通交流)
7月9日,實踐隊走進鐵牛村紅色研學基地,在革命故事中感悟初心使命;探訪“鐵牛媽媽餐廳”,感受鄉村志愿服務的溫暖;與特色店鋪經營者深入交流,聽他們講述如何依托鄉村資源打造差異化業態,讓“小店經濟”成為激活鄉村活力的“毛細血管”。從紅色文化傳承到便民服務創新,從個體創業到集體發展,鐵牛村的多元實踐讓團隊看到了鄉村振興的豐富可能性。
實踐出真知,青春向未來
為期5天的實踐活動中,實踐隊成員用腳步丈量鄉村土地,用眼睛發現發展亮點,用耳朵傾聽基層聲音。“鐵牛村的實踐證明,鄉村振興不是單一維度的發展,而是黨建、產業、生態、文化、民生的協同推進。”
此次“三下鄉”讓實踐隊成員們走出校園、深入基層,不僅深化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更增強了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能力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