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以及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號召下,2025年7月11日,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椒香玫韻”志愿服務隊深入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石塔村,在與石塔村駐村選調生鄒先生的溝通中,開展了一系列實地調研活動。本次實踐活動聚焦鄉村發展困境,結合國家及地方相關政策,積極探索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發展與傳統農耕的沖突:政策引導下的和諧共生,探索農業新模式 團隊成員們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和村委會成員進行了廣泛的交流,發現石塔村在穩步推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遭遇了發展與傳統農耕的沖突這一嚴峻問題。
圖為成員前往調研地 李欣宇 攝
在高鐵擴建和高速建設的征地過程中,出現了上百起糾紛。部分村民對征地補償方案表示不滿,他們認為,政府提供的補償標準過低,不足以維持原有生活水平時,無法彌補失去土地帶來的長遠經濟損失。同時,他們保持著傳統的耕地思維,認為土地是他們的一部分,不愿放棄。
在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石塔村積極響應國家關于農業現代化的政策導向,致力于引導村民轉變傳統農耕觀念,逐步邁向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這一舉措不僅契合了國家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政策號召,也為石塔村的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傳統農耕有其獨特價值,現代農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鄒先生表示,“我們積極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支持,幫助村民實現傳統農耕與現代農業的諧共生。”
圖為成員與鄒先生交談 徐澤雅 攝
二、農村空心化:花椒產業與土地流轉的探索,激活鄉村新動力 農村空心化現象已經成為石塔村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團隊成員在與鄒先生的談話中了解到,受年輕勞動力外流的影響,石塔村總戶數883戶,常住人口數量銳減,僅占總戶數的一半左右。在這些常住人口中,又以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為主體,他們構成了村莊人口結構的主要部分。
年輕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導致大片耕地撂荒,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嚴重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團隊成員在與石塔村黨總支副書記周書記的專訪中了解到,面對這一困境,村干部們深入調研,結合村莊自身地理優勢——地勢較為平坦、無山洪災害,適合種植花椒的特點,積極引進農業公司承包花椒種植,這一舉措旨在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的種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進而激活鄉村經濟,這符合國家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產業政策。
在引進農業公司的過程中,石塔村充分考慮了市場前景、技術支撐、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確保花椒種植項目能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同時,村干部們積極與村民溝通,解釋政策、說明利益,爭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經過一系列的努力,花椒種植項目終于在石塔村落地實施,為村莊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撂荒的耕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種植,為村民帶來了土地流轉的穩定收入,激活了鄉村的新動力。
“花椒產業是我們村的新希望。”周書記介紹道,“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種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帶動周邊村落的發展,提高了村莊的知名度,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圖為成員專訪周書記 李欣宇 攝
結語 通過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椒香玫韻”志愿服務隊深入了解了石塔村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以及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石塔村積極探索解決農村空心化和發展與傳統農耕沖突的有效途徑,正逐步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相信在未來,石塔村的鄉村振興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繪就鄉村振興的新藍圖,實現農旅結合、產業振興、鄉村振興和技術發展的宏偉目標。
文案|朱雨婷 葛金鵬 葉峻利 黃文軒 徐澤雅
圖片|李欣宇 徐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