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學“磚注鄉情”發展成就實踐團奔赴界首,先后參觀田營鎮、磚集鎮、安徽省界首市文化館等地開展調研以及開啟一場沉浸式的文化學習之旅,感受新時代下界首剪紙的傳承現狀,以青年視角為非遺傳承提供發展新活力。
陽光灑落在安徽省界首市的古老街巷,空氣中彌漫著桂花的甜香,也夾雜著一絲來自民間藝坊的喜慶與靈動。實踐團深入田營鎮開啟了調研,調研面向當地居民、商鋪老板、小攤從業者、學生等群體,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方式深入了解當地居民對界首剪紙文化的認知程度,以及界首剪紙的歷史文化等寶貴資料。實踐團成員通過訪談發現,由于時代的變遷,老一輩和青年的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差距,老一輩傾向于自己親手制作剪花等裝飾物,而青年傾向于購買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手工制品,因此,隨著時代的變遷,青年一輩對界首剪紙愈發陌生,急需政府和社會的努力,以及青年一輩非遺傳承者積極創新,為培養下一代新生力量而努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實地訪談鎮中老人 田澤坤 供圖
實踐團抵達安徽省界首市文化館,跟隨非遺剪紙傳承人劉廣軍老師的步伐,深刻體會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及傳承的重要性。界首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皖北人民千年的智慧與情感。其歷史可追溯至宋代,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它如同一條堅韌的絲線,串聯起一代又一代界首人的記憶。古時是農閑時婦孺手中的消遣之物,而如今成為了當地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劉老師講解之后,便現場展示了剪紙技藝,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指尖翻飛間,一副作品就已完成,栩栩如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實踐團的成員們紛紛開始了嘗試,看似簡單,卻暗探玄機。不過,在劉老師的一一糾正下,“不完美的蝴蝶”從成員手中誕生。隨后,團隊成員對劉老師進行深度訪談,老師提到“希望青年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傳播及AI賦能來傳播界首文化”,界首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同時也表示,“不僅要保護好這份‘指尖上的非遺’,更要讓它煥發新的生機,成為界首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圖為劉老師帶領團隊成員參觀 田澤坤 供圖
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跳躍的光斑。實踐團前往磚集鎮劉廣軍剪紙藝術工作室及磚集中學手工教室,在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有幸欣賞到了其他老師的藝術作品,如庫淑蘭老師等。同時實踐團系統性的學習了刻畫與剪紙藝術的技法差異,特別是通過是實物對比,深刻體會到工業剪紙與手工剪紙在鋸齒紋樣處理上的不同。隨后,團隊成員試穿了劉老師精心制作的絨布云肩,傳統服飾與非遺剪紙文化相碰撞,讓界首剪紙“活”當下。之后參觀了手工教室內陳列的學生作品,展廳不大,但每一件展品都經過精心布置,當地政府和部門的積極作為為界首剪紙提供了新活力。
圖為團隊成員試戴絨布云肩 田澤坤 供圖
“保護是前提,傳承是關鍵,創新是出路。”此次社會實踐,我們了解了界首剪紙的歷史來源,也了解到界首剪紙傳承中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聆聽到了當代非遺傳承人內心的需求,給青年提供了傳承非遺的方向,鼓勵更多青年人參與到界首剪紙的傳承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守護與創新下,界首剪紙這朵民間藝術之花,必將開得更加絢爛,也相信在青年一代的傳承下,界首剪紙能夠走向全國。
(通訊人 任詒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