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的晨曦中,紅色故事繼續鋪展新的篇章。7月13日,南京審計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統數先鋒團”實踐隊循著歷史的足跡,于楊家嶺的革命歷史中找尋初心,在梁家河的知青歲月里汲取力量,在實地探訪中深化對延安精神的理解,用青春步履丈量初心使命。

圖1:楊家嶺門口合照。金軼揚供圖
【深悟】一堂穿越時空的作風課
“延安作風為什么能打敗西安作風?”楊家嶺革命舊址的一場專題課堂生動地給出了答案。主講老師以陳嘉庚先生的陜西之行作為切入點,對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廉潔簡樸與國民黨統治者的奢靡享樂。當聽到“毛主席用自己種的菜招待客人,蔣介石卻用山珍海味宴請外賓”的細節時,隊員們紛紛感慨:正是這種與人民同甘共苦的作風,讓革命獲得了最堅實的群眾根基。

圖2:專題課堂現場圖。金軼揚供圖
【探尋】楊家嶺上的精神密碼
楊家嶺的革命舊居,青磚灰瓦間浸潤著歲月的厚重。實踐隊隊員們在革命舊址內緩緩駐足,斑駁的桌椅旁,仿佛仍回蕩著黨的七大召開時的熱烈討論;泛黃的照片里,毛澤東同志在窯洞油燈下奮筆疾書的身影清晰可見。隊員們凝視著當年中央辦公廳的簡陋陳設,深刻體會到“窯洞之問”的答案——正是這份扎根人民、求真務實的作風,讓中國共產黨在黃土高原上筑起了精神堡壘。

圖3:參觀楊家嶺場景圖。王琪瑤供圖
【傳承】梁家河的青春答卷
午后的陽光灑滿黃土高坡,實踐隊奔赴梁家河。在梁家河村史館前,鮮紅的黨旗與團旗交相輝映。實踐隊隊員們舉起右拳,重溫入團、入黨誓詞,莊嚴宣誓。
在梁家河村史館,梁家河村的歷史以展品與講解的形式生動展示在隊員面前。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隊的那些年,用青春熱血書寫了激情燃燒的歲月;新時代,梁家河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奮力拼搏,用實干改變了貧窮落后的模樣,譜寫出一曲奮斗不息的時代篇章。

圖4:村史館參觀圖。金軼揚供圖

圖5:梁家河培訓課堂現場圖。金軼揚供圖
【誓言】山谷間回蕩的青春承諾
隨后,團隊成員學習了關于“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和他的群眾觀”主題內容,宣講人聲情并茂地向隊員們講述了梁家河“四大關”的故事。青年習近平從“過四關”到“解民憂”,用七年時光詮釋了“群眾利益無小事”。隊員們深刻認識到:作為統計學科學生,在未來從事數據工作時,應該積極傳承踐行這種群眾觀——每一組數據都應扎根大地,每一次分析都要貼近民生,讓數字成為服務人民的有力工具。
夕陽西下,實踐隊的身影融入黃土高原的余暉。從革命舊址到知青故土,從歷史文獻到鮮活數據,紅色基因已悄然融入青春血脈。隊員們紛紛表示,將帶著這份精神滋養,以數據為筆、以實干為墨,鑒作風之魂,悟知青初心,在新時代的答卷上書寫屬于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圖6:梁家河報告廳樓下大合照。金軼揚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