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理工大學“磚注鄉情”發展成就實踐隊伍奔赴界首市,開展非遺文化實踐活動。以界首剪紙為核心,通過走訪調研、文化體驗、技藝交流,挖掘非遺價值,助力傳統文化創新傳承,讓古老剪紙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田營鎮走訪:觸摸傳承脈絡 6月30日,實踐團首站走進田營鎮,開啟非遺探索。抵達后,團隊圍繞界首剪紙,以問卷、訪談等形式,與居民、商戶、學生交流,梳理傳承脈絡。交流中得知,界首剪紙曾是節慶“標配”,老一輩親手剪窗花傳遞祝福。但時代發展下,工業制品擠壓手工剪紙空間,年輕一代參與熱情下降。欣慰的是,政府加大宣傳,部分小學設剪紙課,為傳承注入新生力量。實踐團專業嚴謹,獲得群眾認可。此次調研,讓團隊掌握一手資料,認清非遺傳承機遇與挑戰,堅定助力傳統文化煥新決心。
文化館體驗:感悟匠心堅守
7月1日,實踐團走進界首市文化館,開啟沉浸式非遺學習。踏入文化館,古樸雅致,傳統手工藝品陳列,訴說界首文化故事。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團隊見到非遺剪紙傳承人劉廣軍。劉老師熱情講解館內非遺:木版年畫色彩濃烈、線條粗獷,門神福娃栩栩如生;界首刺繡針腳細密,花鳥蟲魚盡顯巧思;刀馬人(界首彩陶)以戲曲人物造型,實現戲曲與陶藝融合。劉老師的講解,讓成員感 受非遺底蘊,明晰傳承意義。隨后,劉老師現場展示剪紙技藝。他手持剪刀紅紙,指尖翻飛,數分鐘剪出栩栩如生蝴蝶,翅膀紋路、觸須纖毫畢現。成員們嘗試剪紙,看似簡單的“蝴蝶”,操作卻困難重重。劉老師耐心指導,最終成員剪出粗糙卻滿是成就感的“蝴蝶”,歡呼聲響徹文化館。活動尾聲,團隊采訪劉老師,他希望大學生借新媒體、AI賦能傳播界首文化。當日之行,成員領略非遺魅力,體會傳承人堅守。一張紅紙、一把剪刀,承載千年智慧,成員期待成文化橋梁,讓非遺種子發芽。

圖為團隊成員學習剪紙 田澤坤 供圖
磚集鎮探訪:見證創新活力 7月2日,實踐團前往磚集鎮,走訪劉廣軍剪紙工作室與磚集中學手工教室,探尋傳承密碼。在工作室,劉老師引導團隊欣賞庫淑蘭等大師作品,成員領略不同風格剪紙魅力。大家學習刻畫與剪紙技法差異,體會工業與手工剪紙在鋸齒紋樣處理上的韻味——工業規整,手工靈動。成員有幸試穿劉老師制作的絨布云肩,其融合剪紙元素,展現民間藝術創新,讓成員感受非遺當代生命力,領略“活態傳承”魅力。離開工作室,實踐團來到磚集中學手工教室。教室內學生剪紙作品充滿童真,詮釋剪紙藝術且不失功底,展現非遺在青少年中的傳承成果,離不開學校重視,讓團隊看到傳承希望。手工教室中,指導者為團隊成員講解剪紙。作品紅黑配色、圖案精細,指導者剖析思路要點,成員傾聽交流,呈現傳承人與大學生知識傳遞畫面,彰顯非遺傳承代際交流活力。此次探訪,成員對剪紙認知與體驗升級,思考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古老技藝適配現代生活、吸引年輕人傳承之路。
圖為手藝傳承人為團隊成員指導要點 田澤坤 供圖
街頭調研:聆聽大眾聲音 實踐團還將調研延伸至街頭。界首集市上,藍隊服成員與白衣少年對坐,成員持問卷詢問少年對界首剪紙的認知。少年專注回應,身旁三輪車堆著農產品,集市成獲取大眾反饋的場域。 這展現團隊從廣泛群體獲取信息的努力,老一輩堅守、青少年認知,都是非遺傳承生態部分。通過調研,團隊勾勒界首剪紙在大眾生活模樣,為傳承策略制定匯聚民間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姜文鵬進行問卷調查 田澤坤 供圖
剪紙作品展示:定格藝術之美 實踐活動中,界首剪紙作品亮眼。四幅“春夏秋冬”主題作品,紅底白襯裝裱懸掛,精細剪刻四季花卉、鳥獸,展現精湛技藝與深厚內涵,是非遺傳承成果直觀體現,讓成員與大眾領略其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的界首剪紙作品 田澤坤 供圖
青春賦能:書寫傳承新章 數日界首非遺實踐,安徽理工大學實踐團以青春之姿,為界首剪紙傳承注入活力。從田營鎮調研,到文化館感悟,再到磚集鎮探索、街頭聆聽、賞剪紙作品,成員深度參與,深化非遺認知,搭建傳承橋梁。實踐獲當地認可,讓團隊明晰傳承使命。未來,團隊期待持續深耕,借新媒體、創意設計講好非遺故事,讓文化瑰寶走出界首,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讓非遺火種在青春力量下,燃得更旺、傳得更遠。
(通訊員 凌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