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引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動鄉村振興,為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為探索這一戰略在基層的實踐路徑,了解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狀況。2025年7月6日和9日,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數實新質農創隊”深入五河縣盛堂水產養殖合作社、黃李村與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開展‘技術-產業-人才’三位一體的實證研究,以探尋數字化與科技賦能農業生產的密碼,為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現代化提供借鑒樣本,書寫新質生產力的“農業答案”。
五河縣實踐篇:數字賦能,五河盛堂水產養殖的智變之路7月6日,實踐團隊前往五河縣盛堂水產養殖合作社進行實地考察。該合作社坐落于沱湖西岸,是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區,以螃蟹養殖為主要業務,在數字化養殖領域經驗豐富。
在此次考察中,實踐隊提前聯系合作社負責人,預約走訪時間,溝通調研方向。到達后,隊員們與負責人展開深入交談,負責人詳細介紹合作社基本情況。負責人向團隊成員介紹了合作社是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來提升養殖效率和質量。交談結束后,團隊跟隨負責人一同前往養殖基地參觀。在養殖基地的各個關鍵位置,分布著眾多的物聯網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實時監測水質指標,數據同步大屏。數字漁業大數據平臺整合多方數據,實現養殖過程的全流程高效管控。此外,“潤沱”品牌的螃蟹獲得ISO9001認證,入選全國特質農產品,暢銷各地,成為數字化水產養殖典范。
圖為團隊成員在負責人帶領下現場觀看螃蟹生長基地。張敬雯供圖在深入了解合作社的運營情況后,團隊根據負責人的推薦,前往臨近的黃李村。黃李村網信文化發達,村民積極利用網絡為合作社螃蟹產品宣傳推廣,促進線上銷售,推動螃蟹產業與網信文化相互促進。
調研中,團隊了解到養殖基地面臨技術人員不足,人才缺失等問題,這對相關技術的推廣和產業可持續發展形成制約。與黃李村村長的交流得知,農業想要長久的發展需要持續創新,融入新質生產力,走綠色發展道路,促進農民增收。
懷遠縣實踐篇:科技領航,懷遠農業的多元探索之旅7月9日,團隊一同前往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在這里團隊領悟到科技農業的魅力,深刻認識科技興農理論。
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是經科技部批準建設的國家級園區,秉持“創新驅動、產業興農”理念,為農業現代化助力。設研發、產業示范等功能區,推廣特色種植、生態養殖及智慧農業技術,聯動企業與農戶帶動周邊農業提質,是區域農業科技轉化的重要平臺。
實踐隊首站探訪熱帶植物展示館,講解員引導團隊參觀,逐一介紹館內熱帶植物的生長習性和實用價值,并著重說明館內通過環境控制系統、新風系統及視頻監測系統等技術,實現對室溫、灌溉、通風的精準調控,為植物提供適宜條件。團隊認真聽講,對科技在植物培育中的應用表現出濃厚興趣。
圖為團隊成員跟隨隊伍探索熱帶植物。葉可欣供圖隨后,實踐隊進入現代設施農業栽培區,重點了解特色種植技術和智能管理模式。隊員們現場觀察了整齊的南瓜藤和小番茄種植區,與管護人員交流作物授粉要點,并通過講解掌握了椰糠栽培技術在改善生長環境、提升產量方面的作用,以及智能水肥一體機精準調控水肥的核心優勢,直觀感受到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
最后,實踐隊來到榴米莊園,參觀安徽中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星禾科種苗技術研發中心,了解到其在種苗繁育,品種引進與提純等多方面成果。參觀結束后,隊員們與公司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趨勢、企業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等問題,進一步拓寬了隊員們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認知。
圖為團隊成員觀察研究人員工作。葉可欣供圖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數實新質農創隊”深入探究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多元應用,切實感受到科技為農業現代化帶來的強勁動力,從五河盛唐水產的數字化養殖,到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的先進種植與種苗繁育技術,新質生產力貫穿始終,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精準度與效率,更拓寬了農業產業的發展路徑。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與負責人合影。葉可欣供圖此次社會活動的順利完成,使團隊對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現代化的現狀與前景有了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也為后續進一步探索農業創新發展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積累了寶貴經驗,筑牢了研究根基。(通訊員 葉可欣 張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