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午后的院壩里,白發老人靜靜聆聽著與志愿者們齊聲高唱,當《萱花草》的旋律輕輕流淌,幾位村民悄悄抬手拭去眼角的濕潤。近日,長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向日葵青年志愿者服務團的三場接力式活動,用紅歌、故事與歡笑,讓黨的歷史在涪陵區龍橋街道南岸浦社區落地生根。
第一課:晨光里的“童心課堂”——紅色故事的童趣解碼“海娃為什么要冒死送雞毛信?”七彩課堂上,小先生話音剛落,活動室里靜得能聽見窗外的蟬鳴。孩子們仰著小臉,眼里映著對故事的專注——當聽到海娃被敵人抓住仍死死護住信件時,前排的小男孩板直了身形,仿佛自己也擔著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隨后,孩子們輪流走上講臺復述故事。有人聲音發顫卻字字清晰,有人想起故事里的驚險處忍不住紅了眼眶,稚嫩的講述里,藏著對“英雄”二字最純粹的向往。志愿者周美慧在活動記錄里寫道:“本以為要費力維持秩序,沒想到他們聽得比誰都認真。”這些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紅色故事,就這樣順著童趣的溪流,悄悄漫進孩子們的心田,埋下對信仰最懵懂也最堅定的種子。
第二課:午后的“院壩講堂”——紅歌與英雄故事的鄉土傳播午后的院壩里,紅歌先聲奪人。“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志愿者領唱的聲音剛起,乘涼的老人便跟著哼唱,穿紅背心的大爺索性打著拍子站起來,孩童們舉著小紅旗在人群中穿梭。
歌聲落定,宣講員講起故事:從英雄潘昌義在苦難中淬煉的堅韌,到抗美援朝戰場上楊根思“三個不相信”的吶喊、“冰雕連”臥雪成山的悲壯、張桃芳冷槍殲敵的智慧……“這樣的宣講好啊,”一位白發老人突然開口,手里的蒲扇輕輕停在膝頭,“平時看電視里講這些,總覺得遠,今天聽著歌、看著圖,倒想起年輕時村里開憶苦會的日子了,該讓娃娃們多聽聽這些。”
話音剛落,旁邊幾位老人跟著點頭,有人接話:“是啊,咱們不能忘了日子是咋好起來的。”樸素的話語里,藏著對活動最實在的認可,也讓這場院壩里的宣講,多了份直抵人心的重量。
志愿者還帶來了合唱《有一支歌》,溫柔的《萱花草》旋律里,幾位村民悄悄抹了眼角。院壩里討論得熱火朝天,有人問“潘昌義后來回家鄉了嗎”,有人說“現在的好日子得記著這些人”。在村民們的聲聲關切中,黨史,就這樣在閑聊中走進了心里。
第三課:暮色中的“老兵課堂”——崢嶸歲月里的信仰傳承“1977年當班長那天,我對著軍旗立誓:怕苦怕累怕犧牲,就不配穿這身軍裝!”暮色漫進南岸浦社區活動室時,退伍老兵余友明的聲音帶著歲月打磨的厚重。他抬手擦汗,小臂上一道淺褐色疤痕在燈光下格外清晰。
“你們看這手,”余友明張開掌心,指關節凸起處結著層薄繭,“當年練投彈,每天攥著石頭練臂力,三個月磨出的繭比這還厚。”他說起軍營里的規矩:被子要疊成“豆腐塊”,棱角得用尺子量;出操時步伐差半拍,全排就得重新來過。“有人說這是折騰,”余友明忽然提高聲調,眼里閃過當年的銳利,“這不是折騰,是讓你明白‘紀律’二字重千鈞。”
講起朱德挑糧的扁擔、周恩來伏案工作的燈光,他聲音放柔了:“老一輩革命家哪一個不是把‘守崗’當命?朱老總挑糧時跟士兵同吃同住,周總理病著還在改文件——他們守的是家國的崗啊。”末了,他下意識攥緊了手,目光掃過志愿者和孩子們:“現在講國防教育,不是要人人扛槍,是要記著:你們把書讀好,我們把社區守好,各行各業都把本分盡到,就是對國家最好的交代。”
話音剛落,掌聲像漣漪般在活動室中蕩開。有孩子仰著頭問:“爺爺,那海娃守的也是崗嗎?”余友明笑了,眼里的皺紋盛著欣慰:“對嘍,他守的是咱們中國人的骨氣。”這一刻,歷史與當下在問答間相遇,那些關于責任與堅守的信念,正順著老兵的話語,悄悄融進年輕的心里。
“以前覺得黨史是書本上的字,今天才發現,它是老人眼角的淚,是老兵手臂的疤,是孩子畫里的紅。”志愿者楊惠琳說到。此次活動并非單向輸出,而是長江師院“向日葵”團隊與南岸浦社區的雙向奔赴——社區提供了扎根土壤,而年輕人用創意讓歷史活了起來。
據悉,志愿者們正整理活動中的宣講素材與現場記錄,計劃將這些帶著鄉土溫度的黨史故事匯編成冊。或許正如那位老兵所說:“傳承不用喊口號,把這些事一代代講下去,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