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下午,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涪韻探鮮”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走進涪陵榨菜歷史記憶博物館,圍繞榨菜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展開深度調研。實踐團通過探訪博物館室內展品與戶外展區,系統探尋榨菜的歷史根源、民俗文化、傳統技藝、創新成果及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等內容,致力于挖掘小小青菜頭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百億經濟價值,為鄉村振興汲取新思路。

(圖為實踐團在博物館入口觀看展館概況 胡晨曦供圖)
踏入博物館,濃郁的榨菜文化氛圍撲面而來。在榨菜民俗展區,上百件傳統農具、老照片和生活器具靜靜陳列,早年村民集體腌制榨菜的場景生動還原,節慶習俗、民間故事等介紹詳盡,全方位展現了涪陵因榨菜形成的獨特地方風情。實踐團成員深切體會到,榨菜已深度融入當地百姓生活,成為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圖為實踐團成員們討論榨菜的民俗展區 程文雨供圖)
在技藝傳承展區,我們看到了對接單位的董事長,“涪陵榨菜傳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萬紹碧總經理,她的故事和經歷引人敬佩。這里通過老照片、文字等方式,展示了以萬紹碧為代表的老一代涪陵榨菜傳承人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傳統技藝的歷程——從精心選種、青菜頭晾曬,到腌制時精準的鹽量控制、翻缸技巧,每個細節都體現著老匠人的專注和堅持。據講解員介紹,萬紹碧不僅潛心鉆研技藝,還收徒傳藝,全力推動這項非遺文化的原汁原味傳承,讓實踐團成員對“守藝”精神肅然起敬,也深刻理解了傳承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圖為實踐團成員們了解榨菜記憶的歷史傳承人 胡晨曦供圖)
創新產品研發與科研展區則展現了傳統榨菜的“新活力”。這里陳列著面向年輕人的低鹽即食榨菜、融合地方風味的榨菜醬、搭配方便面的榨菜小包等創新產品,包裝新穎,口味豐富。科研板塊展示了青菜頭品種改良實驗數據、智能化腌制設備模型及營養成分研究報告。博物館工作人員透露,通過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研發抗病青菜頭新品種耗時8年,目前畝產顯著提升,品質也更優,直觀呈現了科技為榨菜產業升級注入的強勁動力。

(圖為榨菜產品中的創新產品研發 袁身林供圖)
在“榨菜與鄉村振興”專題展區,一組組數據和實例讓人振奮: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涪陵榨菜帶動周邊20多個村子種植青菜頭,種植戶平均每年能增收一萬多元;傳統技藝工坊還提供了幾百個工作崗位,讓村里的留守婦女、老人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實踐團成員邊看邊討論:“原來榨菜不只是好吃,榨菜衍生的一系列產業更是推動鄉村發展的‘發動機’,從文化傳承到技術升級,再到解決就業,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振興鏈條。”
此次博物館之行,讓實踐團對涪陵榨菜產業有了全面認知:從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到傳承人的技藝堅守,再到實驗室的科技突破,以及產業對鄉村振興的切實推動,榨菜產業的發展歷程巧妙串聯起“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正如成員們所言:“這里不僅講述著榨菜的故事,更蘊含著鄉村振興的智慧。”
帶著博物館的調研收獲和二渡村的考察經驗,“涪韻探鮮”實踐團將繼續前行,深入探索榨菜產業在文化傳承、科技創新與鄉村振興中的融合發展路徑。

(圖為實踐團在涪陵榨菜歷史記憶博物館的合照 胡晨曦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