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逐豐青年”研究生實踐團于7月赴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新豐鄉新豐村,開展了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生態農旅融合與文化傳承”為主題,結合專業優勢,深入鄉村一線,開展調研、美育、文化創作等多項實踐,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實踐團成員在新豐村合影 汪思昀攝
走進鄉村一線,傾聽民聲民意
實踐團抵達新豐村后,迅速與村“兩委”干部、返鄉創業青年代表開展座談,全面了解當地生態環境、農業資源、文化特色和當前發展面臨的挑戰。團隊成員分組走訪村民家庭,實地查看百年古樹、徽派民居和非遺文化遺存,并通過問卷調查方式收集村民對鄉村發展的意見建議。
“我們希望通過實地調研,找到生態保護與農旅融合發展的結合點,為鄉村振興提供青年視角的解決方案。”實踐團負責人表示。
團隊成員走訪村民 汪思昀攝
文化潤鄉,打造鄉村“新名片”
針對新豐村文化展示空間不足、旅游吸引力不強的問題,實踐團成員發揮專業特長,結合當地特色農業資源和傳統民俗文化,設計并繪制了3幅總面積約40平方米的3D墻繪。墻繪以板栗、桑蠶、板龍燈等元素為靈感,融合現代藝術風格與徽派建筑特色,成為村里新的“打卡點”。
墻繪創作現場 汪思昀攝
此外,團隊成員還深入山林,采集楓楊、板栗花等本地植物標本,為后續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做好準備。
植物標本采集過程 汪思昀攝
關愛留守兒童,播撒自然美育種子
在新豐村,實踐團特別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與教育問題,專門開設了“逐豐自然美育課堂”。課堂上,孩子們在團隊成員的帶領下,利用采集的植物標本制作創意相框,學習植物知識,感受自然之美。
“我要把這個植物相框送給媽媽,她在外地打工,我想讓她看看我們家鄉的葉子有多漂亮。”一位小朋友認真地說道。
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實踐團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暑期生活,也在他們心中播下了熱愛自然、傳承文化的種子。
自然美育課堂現場 汪思昀攝
青春獻鄉村,實踐出真知
在短短幾天時間里,實踐團完成了1份詳實的村情調研報告、3幅墻繪作品、50余份植物標本和80份有效問卷,取得了豐碩成果。新豐村主任對團隊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安農大的同學們不僅帶來了新思路、新創意,更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青春力量。”
實踐團與兒童合影 汪思昀攝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安徽農業大學青年學子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青春誓言的生動體現。他們用腳步丈量鄉村熱土,用專業賦能鄉村發展,用愛心守護留守兒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力量正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引擎。未來,安徽農業大學“逐豐青年”團隊將繼續以青春之我,投身祖國大地,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書寫無悔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