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合肥,一趟從合肥南站開往蕪湖站的列車,今日變身為傳承千年智慧的“流動中醫藥文化體驗館”。由安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一根銀針,一顆匠心”愛心志愿服務團聯合“迎客松”號及合肥南站共同打造的“‘流動的’中醫藥文化體驗志愿服務活動”在此精彩上演,讓乘客在旅途中沉浸式感受中醫藥的獨特魅力。
趣味闖關,喚醒古老智慧
活動巧妙融合知識與趣味,在“集章區”設置了互動感十足的體驗項目:“中藥emoji猜猜樂”:乘客們爭相搶答志愿者手中的emoji謎題卡片,從創意組合中猜出中藥名稱,笑聲與恍然大悟的驚嘆聲此起彼伏。每猜對一味藥,便收獲一枚象征知識的小印章。“五感識藥挑戰賽”:乘客們化身“中藥偵探”,通過視覺敏銳辨識枸杞與山楂干的細微差異,或閉眼僅憑觸覺在神秘布袋中摸索辨識茯苓、蓮子、紅棗,在限時挑戰中喚醒感官對藥材的天然記憶。成功通過挑戰即可累積印章。

圖為愛心志愿團志愿者在列車上與乘客參與游戲 汪超供圖
巧手體驗,健康“袋”回家
憑借集章區贏得的印章,乘客們移步“兌獎區”,親手制作實用的健康好物:“經絡快閃診療”:志愿者手持便攜耳穴圖,為有需求的乘客提供30秒精準高效的耳穴貼壓“聞香識藥擂臺”:行李架上垂掛著可旋轉的藥材展示架(內裝透明分裝瓶),清晰展示安神、驅蚊等各類香囊配方。乘客們根據印章數量,可選用相應藥材,在志愿者指導下縫制專屬養生香囊,將縷縷藥香帶回家。“非遺手作工坊”:在車廂連接處展開的可折疊工作臺旁,參與者動手制作非遺艾草錘。材料安全(預切割布料+鈍頭木棍)且樂趣升級——制作完成后,現場開啟“穴位錘擊賽”,在志愿者指導下計時挑戰精準捶打肩井穴、足三里等保健要穴,在互動中學習實用的穴位養生知識。集滿3枚印章即可參與此體驗。

圖為志愿者與乘客自制非遺艾草錘 劉妍嫣供圖
移動課堂,讓文化“活”起來
本次活動突破了傳統宣教模式,將中醫藥文化巧妙植入列車與高鐵站這一特殊“流動空間”。志愿者們不僅提前精心準備了藥材、道具和知識展板,更以熱情專業的服務,將望聞問切的中醫智慧、辨識藥材的精妙、經絡穴位的奧義以及香囊、艾草錘等非遺技藝,轉化為乘客可感、可觸、可玩的沉浸式體驗。車廂內,乘客們或專注猜謎,或閉眼識藥,或制作香囊,或掄錘找準穴位,儼然成為一趟生動有趣的“移動中醫課堂”。

圖為愛心志愿服務團,工作人員與乘客在列車上合影留念 趙天宇供圖
“‘流動的’中醫藥文化體驗,旨在打破空間限制,讓古老智慧‘駛’入現代生活場景,打通文化傳播與健康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活動負責人洪丹老師表示,“看到乘客們熱情參與,在互動中了解、認同并喜愛上中醫藥文化,這正是我們志愿服務的最大價值。”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播實踐,更探索了在公共交通場景中提供便捷、有趣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為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訊員:劉妍嫣 汪超 趙天宇)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劉妍嫣 汪超 趙天宇 來源:安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