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一傘一世界,‘涇’彩連山海”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成員們,懷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虔誠向往,深入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孤峰村,探訪了沉淀著千年匠心與民俗記憶的國民油布傘廠。在油布傘獨特的桐油清香中,成員們傾聽歷史回聲,親手體驗匠心傳承,感受一把油布傘所撐起的文化乾坤。

(注:團隊成員合照)
老廠春秋:一把傘的歷史厚度
“同學們,請看這些牌匾。”廠長鄭國民指著墻上的牌匾。墻上的榮譽牌匾記錄著歲月的饋贈:“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油布傘第一品牌”“安徽省老字號潤澤”……鄭國民摩挲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油布傘》行業標準主要起草人”等榮譽證書,語氣里帶著自豪:“2017年我們的油布傘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榮登2025年央視非遺晚會,同時今年5月4日,我受世界技能博物館的邀請,前往上海展演油布傘。”

(注:團隊成員在聽廠長介紹)
他拿起一把傘面繪有敦煌飛天的油布傘,傘骨輕轉間,桐油浸潤的棉布發出細微的聲響:“古人說‘傘開天地闊’,油布傘用皖南深山的水竹做骨,績溪棉布做面,涂上本地的熟桐油,能做到‘晴雨兩用,三年不腐’。這不僅是物件,更是涇縣人的生活哲學——既能遮風擋雨,也能抬頭見日。”

(注:廠長展示油布傘)
匠心實踐:指尖上的時光修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在廠長引薦下,實踐團成員得以拜師學藝,在王延松老師傅的悉心指導下親身體驗油布傘的制作過程。油布傘的制作,是時間對雙手的鄭重托付——從選竹、刮青去節,到開槽鉆孔,制成傘骨傘柄;從精心裱糊傘面,到均勻涂抹桐油,每一步都需沉心靜氣。“刮青要順著竹纖維走,力道勻了,傘骨才直挺。”作坊里,78歲的王延松老師傅手持牛角刮刀,在青竹上輕輕一刮,翠綠的竹皮便如絲帶般飄落老師傅手上布滿歲月的痕跡,動作卻流暢如行云流水。

(注:老師傅在示范削竹)

(注:老師傅在示范刮竹)
在王延松老師傅的示范后,成員董麗拿起一根毛竹嘗試刮青。剛下刀便因力道過猛,竹面出現一道深痕。“莫急,”王延松老師傅便耐心指導她。不久,成員董麗終于削出一根光滑的傘骨時,額頭已滲滿汗珠:“原來看似簡單的一步,藏著這么多門道。”

(注:老師傅指導成員)
油布傘的制作要經88余道工序,從選竹到成傘需歷時月余。盡管如此,可是當油布傘緩緩撐開,陽光透過黃色的傘面,在地面投下細碎的光斑。桐油的清香混著汗水的微咸,讓在場的人不禁感慨。

(注:老師傅撐傘展示)
守正創新:老手藝的青春對話
在實踐之余,團隊成員對傘廠匠人與鄭廠長進行了深度訪談。老師傅撫摸著工具說:“年輕時覺得這僅僅為了養家糊口,到老了才明白,早已對油布傘產生了情感。”言語樸素,卻重若千鈞,道盡了傳統手藝人對本分的堅守與生命的交付。談及未來,鄭國民廠長則從更開闊的視野展望未來,“守著老手藝不叫傳承,讓老手藝活下去才叫傳承。”他介紹,廠里近年與高校進行研學合作。同時,廠方正嘗試將傳統技藝與當代審美結合,開發兼具實用與收藏價值的文創產品,力求讓老手藝在新時代煥發“涇”彩。

(注:成員采訪老師傅)

(注:成員采訪廠長)
結語:
當同學們踏上歸途,油布傘的故事并未終結實踐團成員們此行,不僅親歷了“風雨連旬不惱人”的古老技藝,更體會到“莫教生意逐流塵”的當代使命。正如清代王德欽詩中所詠,孤峰油布傘承載著“宜春”之美譽。一傘一世界,撐起的是千年智慧的天空;一脈一相傳,連接的是中華文化奔涌向前的壯闊江海——每一份微小堅持,終將匯入民族復興的浩瀚長河。

(注:成員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