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深研禁漁成效青春獻策生態修復
—武昌工學院學子對話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共探長江保護實踐
為深入探究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的基層實踐行動與生態修復成效,7月4日,武昌工學院團委“‘江’心比心,‘漁’你同行”三下鄉暑期調研團隊走進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以“座談+研討”形式與該局專家展開深度交流,聚焦禁漁執法行動、生態修復等核心議題,以青年視角解讀長江生態保護的荊州實踐。
政校對話:政策落地的“荊州答卷”全景呈現
座談會上,河道局團委李書記對調研團隊表示歡迎,表示召開此次座談會既是為高校師生提供深入了解長江荊州段禁漁工作的平臺,也是河道局向高校師生學習、交流、聽取意見的寶貴機會。希望武昌工學院的同學們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和座談交流活動,能夠將書本知識與實踐觀察深度融合,深刻理解“十年禁漁”的重大生態意義,切實感受荊江兒女守護母親河的堅定決心與實際行動。

圖為李書記主持座談會楊思航攝
隨后,河道局政策法規科容科長詳細介紹了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總體情況、主要做法及成效。他表示,禁漁工作是“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系統性工程,長江十年禁捕,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是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系統修復的現實需要和重大舉措,是河道管理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構建了“宣傳、巡查、勸導、聯合執法”四位一體的常態化工作模式。通過懸掛設置永久性標語、組織志愿者發放資料等形式開展常態化宣傳;依托沿江的55個管理段、465名岸線管理員開展每周巡查;聯合農業農村、海事、公安等部門開展專項執法,對違規垂釣、非法捕撈等行為依法處置。

圖為容科長介紹禁漁相關工作楊思航攝
容科長介紹,經過五年的努力,禁漁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長江荊州段非法捕撈現象顯著減少,部分水域生態逐步修復,水草重現、水質化學指標改善。但當前仍面臨巡查水域點多面廣、違法捕撈和違規垂釣隱蔽,部分群眾不配合等挑戰,需持續完善跨部門聯動機制。
思維碰撞:青年學子直擊禁漁一線痛點
“跨部門聯合執法中如何協調職責分工?”“青年群體能以何種方式參與生態保護?”座談會上,調研團隊成員圍繞禁漁執法細節、生態修復技術內容、公眾如何參與等核心問題與河道局專家展開深度研討。針對“執法權限”問題,河道局政策法規科負責人解釋道:“河道管理局主要是依法保護水工程,對違規垂釣和非法捕撈行為無直接法定處罰權,需移交農業農村局或公安機關處理。為此,我們建立了‘巡查-勸阻-移交’閉環機制,2024年以來累計聯合執法10余次,沒收違規漁具300余件。”

圖為團隊成員詢問禁漁相關問題楊思航攝
談及生態修復難點,專家團隊以1998年抗洪精神為切入點,對比分析了長江生態治理的歷史與現狀:“從‘重開發輕保護’到‘共抓大保護’,長江生態修復是長期工程。當前我們通過水利工程生態化改造、堤防植被修復、非法碼頭岸線整治、灘岸固體廢棄物治理、排污口溯源監督等舉措,逐步改善流域環境。”團隊成員還就“禁漁政策如何觸達老年群體”“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沿岸漁民生計”等議題提出疑問,河道局專家結合基層實踐一一解答,現場了解到“政策落地需兼顧剛性約束與柔性服務”的現狀。

圖為團隊成員與專家團隊觀看抗洪紀錄片楊思航攝
青年擔當:從座談認知到實踐轉化
座談會后,調研團隊向河道局遞交《青年視角下禁漁政策傳播方案》,提出三大創新舉措:利用短視頻平臺制作“禁漁科普微課堂”,以動畫形式解讀“一人一竿一線一鉤”等政策細節;融入98抗洪精神等元素,設計“長江生態守護”主題校園文創產品(如環保書簽、宣傳海報);發起“江豚守護者”校園公益行動,組織學生參與江邊垃圾清理與政策宣講。方案獲管理局宣傳部負責人采納,并達成“建立長期合作,提供實踐平臺機制”意向。

圖為調研團隊向管理局遞交創新舉措楊思航攝
荊州市河道管理局在總結發言中寄語學子:“長江保護不是‘獨角戲’,希望同學們將專業所學轉化為生態保護的‘青春方案’,成為禁漁政策的‘翻譯官’和‘擴音器’。”據了解,調研團隊后續將開展漁民深度訪談、發放千份調查問卷,形成《長江荊州段禁漁政策績效評估報告》,從青年視角為地方生態治理提供決策參考。
“當學生們拆解禁漁難題時,他們已從生態保護的‘旁觀者’成長為‘參與者’。”團隊指導老師鄧思瑤表示,此次座談讓青年學子深刻認識到生態保護的系統性與復雜性,未來將推動更多“產學研”融合實踐,讓青春力量匯入長江大保護洪流。
此次專題座談會搭建了政學研協同的創新平臺,不僅展現了長江禁漁的“荊州智慧”,更激發了青年群體參與生態治理的創造力。隨著“十年禁漁”政策持續推進,政校攜手、全民參與的生態保護格局將在長江流域逐步形成。

圖為團隊成員與長江河道管理局大合照翁敏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