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 日下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紅途尋跡・東山筑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正式完成了精心創作的《十米繪卷:毛澤東成長成才路》。該作品以毛澤東同志青年時代的成長歷程為主線,通過五個生動場景,藝術化地展現了他從韶山沖少年逐步成長為革命青年,最終成為革命偉人的蛻變之路。
前期,項目負責人谷和娟、譚惠允帶領團隊利用課余及夜間時間,完成了線稿創作。7月7日下午,團隊將線稿畫卷鋪展在湘鄉市東山學校子任學苑大廳,并邀請東山學校的高中生參與畫卷的涂色工作;顒蝇F場氣氛熱烈,“紅途尋跡・東山筑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成員與高中生們齊心協力,共同完成了這幅十米畫卷的繪制。
(彭思語 攝)
這幅長達十米的繪卷,以細膩的筆觸和極具象征性的構圖,分為“務農輟學・志存高遠”“負笈東山・新學啟智”“剪辮開新・意氣凌云”“湘江躍鯉・一師折桂”“霞光淬志・鑄就偉業”五個篇章,生動呈現了毛澤東青年時代的關鍵節點,深刻展現了他從熱血青年成長為革命領袖的轉變過程。
為打造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教育穿透力的作品,實踐團以極致嚴謹的態度打磨創作全程。項目啟動之初,團隊便深耕史料文獻,完成了多版草稿設計。為進一步提升作品的歷史真實性與教育感染力,成員們專程赴毛澤東早年就讀的東山學校(原東山書院)實地采風,在觸摸歷史遺跡、感知人文脈絡后才正式落筆。面對十米長卷的創作難題,團隊創新采用分段繪制策略,先以色粉鋪就基底,再用墨水細細勾勒線條,確保畫面質感與敘事連貫性。
(彭思語 攝)
項目負責人譚惠允在繪卷完成后深有感觸地說:“當看到高中生們拿起畫筆,在‘負笈東山’的場景里仔細描摹時,我忽然明白這幅畫的意義遠超藝術創作本身。我們踏訪東山書院的青磚黛瓦,在史料里打撈青年毛澤東的成長細節,就是想讓紅色故事從書本里走出來,F在,這幅畫成了連接兩代青年的橋梁,偉人的奮斗精神在涂色的筆觸里流淌,這正是我們‘紅途尋跡’的初心。”
這幅繪卷既是毛澤東青年歲月的鮮活藝術剪影,也將化作下鄉教育活動中直抵心靈的教學載體。借助互動講解的沉浸式體驗,能讓青少年真切觸摸到偉人成長軌跡中閃耀的理想之光與拼搏力量。創作團隊堅信,這種藝術化的表達會讓紅色文化突破文字的邊界,在可感可觸的體驗中喚醒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