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合肥大學語言文化與傳媒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持續扎根石板沖鄉,以教育賦能與文化傳承書寫鄉村振興新篇。教學組通過英語、語文、歌舞、吟誦、美術等多元課堂播撒美育火種;調研組深入獨山鎮革命紀念館,在楊永春烈士的壯烈事跡中淬煉信仰。雙向奔赴的實踐,讓紅色基因與藝術滋養共筑鄉村未來希望。
早上8:00,石板沖鄉初級中學的課堂上,英語奇旅已然開啟。教學組成員甘亞男、劉嘉慧以“Is this in English?”巧妙激發興趣,化解學生緊張。師生積極互動中,高舉的小手展現了自信的萌芽。融合語法與情景對話的板書,像路標般引導孩子們探索語言奧秘,課堂充滿歡聲笑語,語言自信悄然生根。教學組成員通過互動教學收獲了對激發學生語言自信的策略深刻理解。
9:00,詩韻脈脈,語文課堂流淌千年情思。教學組成員方妍、項雅慧引領學生沉浸《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超越枯燥背誦,體驗李白跨越千年的深情厚誼。“我寄愁心與明月”的誦讀,恰如感悟友情的種子在破土。課堂成為古韻今聲的共鳴場,文化薪火在孩子們心田播撒。成員們在引領詩歌教學中學到了情感共鳴的文化傳承方法。

圖為石板沖鄉學生上語文課。張舒暢 供圖
當教學組在課堂專注耕耘時,調研團隊的車輪已馳向革命熱土——獨山鎮。紀念館內,團隊成員久久駐足,六霍起義的烽火似在泛黃手稿、斑駁武器與場境復原中熾烈重燃。他們用目光摩挲歷史,以心靈觸碰那份“為有犧牲多壯志”的滾燙理想。歷史厚重的呼吸清晰可聞,當理想豐碑在歲月中矗立,如何以青春之名,傳遞這份永不磨滅的赤誠的問題深深叩問著團隊成員們的內心。
調研的腳步深入街巷民居,一位居住在紀念館附近的老奶奶回憶,前來參觀的游客正逐年增多,這正是革命精神在當地得以持續煥發生機的民間見證。然而,最撼動心靈的回響,回蕩在對革命烈士楊永春家屬的凝神靜聽里——紅軍炊事員楊永春在1936年長征過草地時,為保護大鍋和糧食,身背炊具艱難前行,最終深陷泥潭犧牲。家屬的講述,讓在場的成員無不動容,深刻體會到革命先輩無私奉獻、舍生忘死的偉大精神。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村民溝通交流。張欣悅 供圖
此次調研中,調研組既通過實物史料觸摸歷史脈絡,又以實地訪談活化紅色記憶。作為合肥大學語言文化與傳媒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們以專業的視角用鏡頭記錄珍貴歷史影像,以文字整理口述歷史檔案,為紅色文化的當代傳播構建多維素材庫。
歷史的壯烈與犧牲的純粹如此具象在調研組成員眼前,一種沉重卻滾燙的精神力量注入團隊血脈:歷史從來不是塵封檔案,它承載的犧牲精神和純粹信念,正是鄉村振興需要的奮斗源泉。

圖為調研組成員在獨山鎮的合照。張欣悅 供圖
下午的校園,成為放飛想象和古韻新聲的廣闊舞臺。14:30,《玉盤》的旋律翩躚起舞。課堂以清歌雅舞描繪東方至美。分段教學中,將抽象旋律轉化為清晰肢體語言。孩子們通過手勢起伏與節奏律動,在身體的韻律中觸摸傳統文化的曼妙核心,涵養民族大氣、厚植文化基因。教學組成員在教學中體會到了傳統文化寓教于樂的成效。
16:10的創意涂色課繼哪吒繪制后,加入螃蟹、電風扇等生活化圖案。通過“傳統+現代”、“神話+日常”的雙軌主題創作,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高舉獨特作品、興奮描述思路的瞬間,是想象力翱翔與自信表達成長的見證。教學組成員通過主題創作活動見證了學生想象力和自信的培養之道。

圖為教學組成員教學生涂色。葉子軒 供圖
暮色漸沉,合肥大學語言文化與傳媒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在結束白天的工作后,主動利用晚飯后的時間深入石板沖鄉農戶家,秉持著開放和公益的理念,邀請石板沖鄉的中小學生們來到石板沖鄉初級中學上課。團隊成員繼續開展招生宣傳活動,架起與鄉村更緊密的聯系橋梁。
這一天忙碌但充實,于團隊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與能力淬煉。歷史現場的震撼、鄉親言語的溫度、孩子眼眸閃爍的星火,合力鍛造了他們前所未有的責任意識——紅色血脈的賡續與鄉村文明的振興需要青年的肩膀。當調研團隊直面歷史并努力使其鮮活面向當下時,教學團隊則化身橋梁與火種,將專業知識、美學理念、開闊視野帶往鄉土深處。在石板沖鄉初級中學的課堂里,“教”已非單向輸送知識,更是在精心營造的文化情景中喚醒內生力量的火花,在自信展示的舞臺萌生對未來的展望。語言文化與傳媒學院學子正以實際行動,在鄉村大地上書寫著教育與文化振興的新篇章。
(通訊員 張舒暢、祝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