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亳州中藥文化底蘊,傳承中醫藥非遺技藝,6月24日至7月2日,滁州學院“赴毫韻岐黃非遺傳承小分隊”開啟了為期九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時間為軸,依次深入企業基地、中草藥市場亳州博物館及社區,通過實地參觀、調研采訪,全方位感受中藥文化的千年魅力,積極探索非遺傳承的創新路徑。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組培繁育中心。張曉冉 攝
活動首日,隊員們來到安徽亳藥集團。走訪企業基地,見證科技賦能在組培繁育中心,技術人員帶領隊員參觀智能化育苗車間。車間負責人介紹:“通過莖尖組培技術,我們實現了珍稀藥材皖貝母的全年規模化育苗,成活率從傳統扦插的30%提升至92%。”這讓隊員們驚嘆于科技對傳統中藥的革新。在加工生產線,自動化切片、低溫烘干設備有序運轉,傳統炮制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非遺技藝+智能制造”的發展路徑。

圖為團隊成員與中藥材市場商鋪老板交流。彭莉 攝
隨后的三天,團隊踏入亳州中草藥市場。探秘藥材市場,對話產業一線。千余種藥材的香氣撲面而來,隊員們分組走訪了20余家攤位。他們對照市場標注的藥材產地、功效,向藥商請教亳菊、亳芍等道地藥材的鑒別技巧。資深藥商王師傅現場演示,傳授“觀形、聞香、辨色”的基礎鑒別法,隊員們通過觸摸、聞味實踐,收獲頗豐。此外,團隊還與市場管理方深入交流現代電商交易模式,了解到亳州中藥材年交易額超560億元的產業規模。
第五天, 隊員們走進亳州博物館。溯源千年藥都,觸摸歷史脈絡。一踏入館內,東漢華佗行醫器械、明清中藥炮制典籍等文物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團隊系統了解了亳州從“華佗種藥”起源到明清成為“中華藥都”的發展史。尤其是館內復原的古代藥鋪場景,生動再現了亳州中藥文化的繁榮脈絡。隊員小李在參觀筆記中寫道:“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古代中藥炮制工具,原來亳白芍的傳統炮制工藝已經傳承了數百年。”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當地居民。張景茹 攝
接下來的三天,團隊將目光投向民間。聆聽民間傳承,凝聚守護力量。他們隨機采訪了15位本地居民,收集到諸多鮮活的中藥傳承故事。退休中藥師張大爺展示了家傳三代的中藥炮制工具,感慨道:“我父親當年在藥坊學徒,這把銅藥碾子至今還能碾制細粉。年輕人要多學老手藝,別讓非遺斷了代。”此外,團隊還記錄了居民對中藥文化傳承的建議,其中80%的受訪者希望通過短視頻、體驗工坊等形式推廣中藥知識。

圖為全體團隊成員與亳藥集團負責人合影。張景茹 攝
活動的最后一天,總結實踐成果,規劃傳承新篇。隊長小張表示:“從歷史文物到現代產業,從市場交易到民間傳承,這次實踐讓我們真正理解了‘非遺活態傳承’的意義。”團隊將整理形成《亳州中藥非遺傳承現狀報告》,并策劃“中藥文化進校園”科普活動,讓更多青年加入非遺保護行列。此次為期九天的活動,不僅搭建了學子認知中藥文化的實踐平臺,更以“調研+傳播”的方式,為中醫藥非遺的當代傳承注入青春動能。(通訊員 張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