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響應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傳承紅色基因,2025年6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理’興沃土,紅心耘夢”鄉村振興實踐團,成功抵達“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并開啟首日調研實踐。
紅色印記:改革起點的今昔巨變
6月30日下午14時團隊首站抵達小崗村村委會,與黨委副書記關正景展開座談。談及“大包干”改革,關正景副書記感慨萬千:“小崗村從當年吃不飽穿不暖的‘討飯村’,到如今家家衣食無憂的‘小康村’,大包干精神正是我們改天換地的力量源泉。”他還透露,得益于近幾年的政策紅利,小崗村的農業生產已處在從基本實現機械化向智能化過渡的階段。
圖為關正景副書記同隊員說明小崗村基本情況 楊鑫利供圖
產業融合:現代農業的多元探索
隨后,團隊走訪了一家特色農產品陳列館。在館主講解下,成員們了解到當地農作物生產情況:除水稻、小麥等傳統作物外,罕見的黑花生品種已成為小崗村獨特的地理標志產品;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地農業正打破單一種植模式,形成“養殖+采摘+加工”的全產業鏈生態——垚鑫甲魚公司的生態養殖、盼盼食品加工廠的精深加工等企業集群,為居民創造了就業機會,在增加崗位的同時降低了居民就業難度,解決了當地勞動力過剩問題。
圖為隊員走訪居民時詢問餐館老板生意情況及生活狀況 楊鑫利供圖
血脈傳承:十八手印背后的精神密碼
傍晚,實踐團拜訪關副書記的母親時,得知其父親正是當年按下18個“血手印”的大包干發起者之一。“他爸在那大包干紙上摁紅手印的時候,沒想到能讓大家伙吃飽穿暖”,關母激動地和團隊成員說著大包干的好處,“當年餓肚子才敢闖,現在你們年輕人有知識,更要敢想敢干!”這句樸實的話語,讓隊員們對“改革精神”有了更鮮活的理解——課本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這里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奮斗史詩。
圖為關副書記母親同隊員敘述其父親關于大包干的事情 邵珠琳供圖
實踐思考:鄉村振興的“小崗答案”
首日行程結束,實踐團在小崗村書院召開總結會。在關于鄉村振興的交流中,“紅色”“基層”“民生”成為研討高頻詞。成員們紛紛表示:“鄉村振興的密鑰,就埋在這片浸染改革精神的土地里,藏在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中。”
(撰稿:陸建寧、何智臻)
(攝影:楊鑫利、邵珠琳)
(指導老師:蘭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