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8日,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運輸管理與物流學院“夢想啟航”物流調研團以“智鏈新程,職引未來”為主題,奔赴江蘇南通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9名隊員在7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聚焦物流行業現狀與科技前沿,通過研討會、企業走訪、人物訪談等形式,完成了一場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成長之旅”。
啟動:筑牢安全根基,明晰調研方向
6月19日下午,團隊在學校三棟706教室舉行啟動儀式暨安全培訓會。指導老師懷勁梅強調,此次實踐是“行走的思政課”與“一線的專業課”的結合,需深入物流行業痛點,為學院專業建設提供數據支撐。王爽老師圍繞行程安全、企業調研規范等展開培訓,要求隊員“帶著問題去,帶著成果回”。會上,團隊明確了“AI物流技術應用”“供應鏈人才需求”“職業規劃賦能”三大核心調研方向,并成立技術組、訪談組、宣傳組,確保任務到人、責任到崗。
實踐:對話行業前沿,觸摸產業脈搏
科技賦能,解碼智慧物流新圖景,6月21日,隊員們走進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主辦,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承辦,翰智集團廣東翰智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AI+物流與供應鏈數字人才創新發展研討會”。來自全國43所高校的60余名學者、企業精英與行業專家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時代物流與供應鏈領域數字人才創新發展展開深度探討。
在主題報告中,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教育培訓部主任李俊峰提出“人工智能+物流職業教育”行動計劃,分享了中物聯在學科建設、產教融合等方面的經驗;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吳慶念聚焦“AI+物流現場工程師”培養,介紹了特色人才培育模式;翰智數科副總裁姜巍圍繞“產業實踐賦能專業建設”,闡述了AI技術在物流教學中的應用場景;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沈雪容以“課賽融通”為切入點,分享了供應鏈運營教學改革實踐。
研討會現場,專家結合南通港智能堆場案例指出,AI技術使倉儲作業效率提升40%、人工成本降低35%,并展示了智能分揀機器人、無人配送車及數字化管理系統的運行邏輯。此次會議構建了校企學術交流的協同平臺,既為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實踐樣本,也為復合型數字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前瞻性思路。
企業走訪,洞察崗位能力新要求。在翰智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隊員們實地考察智能分揀中心,觀察AGV機器人作業流程,對比理論教學中的物流仿真模型與一線生產場景的差異。企業人力資源主管指出:“數字化物流崗位需兼具設備操作、數據解讀與跨部門協作能力,建議在校生加強WMS系統實操與行業政策學習。”在張家港口,團隊通過訪談物流工程師,梳理出“傳統貨運崗位向智能監控轉型”“基層管理者需掌握基礎編程”等關鍵信息,形成包含多份問卷的調研樣本。
職涯領航,搭建校企交流新橋梁調研期間,團隊與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開展多場面對面交流,圍繞“高職生就業競爭力提升路徑”探討發現,參與行業大賽、考取“1+X”智能物流證書是對接企業需求的有效途徑。隊員熊宇飛感慨:“以往課堂上抽象的‘智慧物流’,在企業車間具象為可操作的設備與流程,讓我對未來的職業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
總結:沉淀實踐成果,反哺專業建設
6月28日,團隊召開總結分享會,9名隊員依次匯報調研收獲,內容涵蓋AI技術落地瓶頸、供應鏈崗位能力矩陣、職業規劃調整方向等。指導老師宋玉梅表示:“調研中收集的行業痛點與人才需求數據,將直接用于學院‘AI物流’課程開發與實訓基地升級。”
此次“三下鄉”實踐,隊員們在物流產業鏈一線見證了科技對行業的重塑,通過“觀察—思考—實踐—總結”的閉環,實現了從“知識接受者”到“行業觀察者”的角色轉變。正如隊員羅美嘉在實踐心得中所說:“當課堂公式對照智能設備參數,教材案例還原為企業場景,才真正理解職業教育‘實踐育人’的深意。”未來,團隊將以調研成果反哺專業建設,為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注入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