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蟹肥,共繪綠色農業新篇章: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耕培啟潤”志愿服務團稻蟹共生生態養殖探索之旅
在鄉村振興的浩蕩春風中,一種名為“稻蟹共生”的生態農業新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多地蓬勃興起,成為推動農業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2024年盛夏時節,7月13日,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耕培啟潤”志愿服務團,懷揣著對農業科技的熱愛與對鄉村振興的深情,踏上了前往重慶市酉陽縣桃坡村的征程,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稻蟹共生”專題調研活動,旨在深度剖析這一創新模式的現狀與挑戰,攜手當地共繪稻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美好藍圖。
在桃坡村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服務團成員與指導教師龍濤在村副支書陳長波的引領下,深入“稻蟹共生”產業基地,親眼見證了這一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生動實踐。面對從山東煙臺引進的先進模式在本地遇到的“水土不服”——水質水溫調控難題、水草生長乏力、水稻與螃蟹間的微妙平衡被打破等挑戰,服務團成員沒有退縮,而是迅速行動起來,以科學的態度和專業的能力,開啟了實地調研與問題剖析之旅。
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嚴謹的數據分析,服務團成員精準把脈,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高溫酷暑之下,不耐熱的水草凋零,螃蟹覓食習性改變,部分個體甚至侵擾水稻,威脅到糧食生產的安全與品質;同時,水質水溫的波動也嚴重制約了螃蟹的生長速度與品質提升。針對這些難題,服務團成員集思廣益,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操作性高的解決方案:
精細化水質管理:建立定期水質監測機制,根據季節變化及時調整水溫調控措施,如在低溫期實施保溫措施,高溫時搭建遮陽設施,確保水質水溫處于最佳養殖區間。
科學水草養護:實施水草合理密植策略,加強日常管理,及時清除老化、腐爛的水草,促進水草更新換代,為螃蟹提供優質的棲息與覓食環境,同時維護水質清潔。
強化養殖監管與投喂:優化投喂計劃,確保螃蟹獲得充足且營養均衡的食物來源,減少其對水稻的依賴與破壞;同時,加強養殖過程的監管力度,確保各項措施得到有效執行。
這些建議不僅體現了服務團成員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敏銳的洞察力,更彰顯了當代大學生心系農村、服務農業的責任與擔當。在聽取了服務團的建議后,桃坡村副支書陳長波深受感動,對服務團的辛勤付出與無私奉獻表示了高度贊揚與誠摯感謝。
此次“稻蟹共生”調研活動,不僅是“耕培啟潤”志愿服務團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一次生動實踐,更是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助力鄉村振興的又一精彩篇章。未來,服務團將繼續秉持初心與使命,用青春和智慧為農業綠色發展貢獻力量,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